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摘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营造理解型的学校和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理解型的课堂环境以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

[关键词]师生关系;理解;对话;主体间性

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教育教学绩效的提高以及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正如《学会生存》所指出的:“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理解型师生关系的目标诉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改善师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二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就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主体而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这种关系的建构者,在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过程中,作为教育活动两极的教师和学生双方是一种平等与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调师生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

和传统师生关系相比,理解型师生关系的鲜明特征是强调师生的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自我理解的基本内涵是:首先,师生双方都应不断加深自我认知。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认识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也同样如此。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对教育活动的不断参与和投入,逐渐加深自我认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自我认识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对于这一点都要有明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自我认识的深化。其次,努力消除自我误解。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师生的自我误解是很普遍的,而自我误解往往比相互误解更容易让师生颓废。比如,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地位不高,自己不必过多投入;有的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难有作为。这些误解既会影响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师生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就是要通过不断消除自我误解,加深自我认知,来改善师生的关系状态。

所谓相互理解,就是指师生双方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达到相互体认、彼此信赖、互相依存、共享知识。实现相互理解的方式很多。如师生之间可以借助于规范的指引达到彼此之间的理解。教育是教人成“人”和育人成“人”的活动,在长期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规范,师生双方可以在这些规范的指引下达成彼此之间的理解。此外,师生双方还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来达成理解。在师生交往中,当通过规范去达成理解发生困难时,就需要借助于换位思考。通过换位思考,对场景、事件、人物、身份进行置换,教师可以淡化原本的权威,试着“走进”学生;学生也可试着“走进”教师,双方在心平气和中,倾听着对方的话语,经历体验着对方的经历和体验,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最终达成理解。

(二)基于对话的一种师生关系

对话是理解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点。对话的内涵丰富多样,对话不同于说话、独白。它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对话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第一,对话遵从平等原则,摒弃主从关系。它强调主体双方是平等的,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权利,双方因此能够敞开真实自我进行交流和沟通。第二,对话发生于“你—我”之间,具有直接性。对话双方之间没有任何中介,是直接的面对面关系。正如马丁·布伯所言:“这种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于‘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阻碍。”第三,对话使双方步入“之间”领域,具有相遇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对话的实质就是相遇。相遇是相互沟通的前提。相遇使主体摆脱自我中心,为对话创造条件。

对话是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师生形成真正的沟通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对话也是具体的教育情景。在对话中,师生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共同参与、合作、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因此对话不仅仅只是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包括双方的“敞开”和“接纳”,包括对对方的倾听,是“双方情感和精神的互相承领”。对话还可以使知识、意义和真理通过讨论而被接受。对话过程就是思想、情感、意义的呈现和彼此渗透的过程,是师生的精神境界发生变革的过程。通过对话氛围的有效营造,逐步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相互关怀的良好关系”。

(三)注重“主体间性”的合理发挥

在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外在的影响,以期改造受教育者,从而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在这样一种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是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活动的承受者,是影响与塑造的对象,是活动的客体;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单一的“对象性”关系。而理解型师生关系则将教师和学生均视为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并注重师生“主体间性”的合理发挥。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在理解型师生关系状态下,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融入,生成了主体间性。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主体间性包括主体间的共识和主体间的互识。共识表明交往中的统一性,互识则表明交往中的差异性。交往的过程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共识而泯灭个性的过程,相反,真正的交往是以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的主体间关系。在这里,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和真诚的合作,渗透在这种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师生在这种交往式教育中得以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理解型师生关系的重要价值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建构理解型的师生关系不论对于师生生命状态的改善,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有助于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教育价值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已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所公认。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使师生的学校生活达到良好、和谐的状态,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理解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以“相互理解”作为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彼此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仅将师生关系看作是教育活动副产品的看法。师生双方重视彼此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避免伤害彼此关系的言行,将有助于发挥良好师生关系对于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有助于改善师生的学校生活状态

理解型师生关系的提出源于对师生学校生活状态的关注。理解型师生关系以关注学校教育为起点,对于师生校园生活赋予深厚的人文关怀,着眼于师生双方校园生活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等具体要求,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让教师在受到充分尊重和谅解的氛围中工作,将使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有助于师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理解型师生关系注重师生精神层面的交往,注重师生关系对于主体精神的陶冶和培育,强调师生交往是教师的主体精神与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教育情境中的相遇,教师的主体精神对学生的主体精神产生启迪性影响。师生双方通过这种交往,可以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促进自身道德人格的健全发展。

(四)有助于师生追寻崭新的生命意义

理解型师生关系重在以“理解”为基点,引领师生追寻崭新的生命意义。理解型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也就是师生双方将对方以“文本”的形式加以理解的过程。这种特殊的“文本”不是符号化的构成物,而是共时的、共在的真实存在。师生在这样一种教育生活中体验到真实的关系,把握和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学生通过理解教师“文本”,可以从中体悟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从而积极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教师通过理解学生“文本”,可以从自己真实的教育生活中体味到学生心灵的渴望,感受到自身教育工作的神圣和尊严,从而不断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师生双方都能寻找到自己发展的原料和动力,从而建设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展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约着教育的成效,也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教师树立一系列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生命是一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学校教育过程是其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优化师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实际上也是改善师生生活、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才能使师生倍加珍视学校生活,才具有共同建设学校生活的动力基础。

二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不断探索、认识和尊重教育规律,才能有效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加深对于规律的深刻认识,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克服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思想,要认识到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实际上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只有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够认真处理师生交往,建立理解型的师生关系。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协调统一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既有身体的健康发育和成熟,也有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教师只有遵循“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教育宗旨来实施教育活动和处理师生关系,理解型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得以建立。

(二)营造理解型的学校和班级文化氛围

首先应重视文化氛围建设。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注重理解型的文化氛围建设。学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成长的,环境中的文化氛围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要注重思想渲染和精神熏陶。要倡导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各自还要加强自我理解。理解无处不在,理解无时不有,理解构成了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不断的理解和领悟中获得成长与进步。还要加强环境布置,注重物化渲染。环境布置要凸显理解的主题。比如,学校要制定理解型校训,张贴理解性警言,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其次应重视道德场建设。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需要注重道德场的建设,创设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场阈环境。道德场建设包括道德传播场、道德体验场和道德实践场等方面的建设。加强理解型的道德场建设,强调无形道德渲染和道德氛围的创设,不仅可以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空洞说教、成效低微、学生抵制和排斥的被动局面,而且有助于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创设理解型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的基本的渠道。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创设理解型的课堂环境,提倡教师“在理解中教”,学生“在理解中学”。为了创设理解型课堂环境,教师应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体验成功策略。所谓体验成功策略,就是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期待,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维持成功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倾向,后进学生也不例外;同样,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即使是后进学生,也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长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实施群体分层策略。就是将班集体这个大群体划分为不同的小群体,采取适应不同群体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既要关注后进学生,强调对其特殊理解;也要关注“优势学生”,加深对其理解。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符合每类群体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

(四)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外部条件上讲,还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事实上的导向功能,它使教育活动按照教育评价规则去进行,不断实现教育评价的指标。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教育评价制度上找到一些原因,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于师生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明显影响。当前中小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停留在知识的考核上,学生升学系于考试分数的高低;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最主要的依据也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学生只关注知识的获得,忽视相互间的精神交往。因此,要建立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来引导和推动。评价制度的变革能够为建构理解型的师生关系提供制度支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