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材料的优化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学习材料的优化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谈学习材料的优化

浅谈学习材料的优化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学习材料的优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学习材料的优化数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优选学习材料,优化学习材料,让学习材料贴近学生,使学生看得清、摸得着、想得通,让学习材料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真实有用;让学习材料贴近数学,就是学习材料与数学之间要有连接点。下面就如何优化学习材料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 适当加工学习材料,让学习材料贴近学生

传统的学习材料是指课本,以书为本,教科书有着绝对的权威,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材料是指教与学的材料,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它不再是“圣经”,不再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它成为师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加工,让学习材料更贴近学生。

1、根据学习需要适当增加和调整学习材料

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分数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时,其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能顺利迁移过来,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两道计算题,其中一个可以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算。然而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

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变式运用有困难,如:5/8×17-5/8,38×37/38。一部分学生要求教师放慢速度,针对性的讲一讲。此时教师就不能只顾自己实现预设的教案了,适当增加学习材料成为必需,这样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作为教师应当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2、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补充学习材料

数学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面对鲜活的生命体,关注学习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成为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必备素质。就拿计算教学来讲,有的学生对数字、符号能产生敏锐的感觉,即数感较好,能顺利的进行计算,而有的学生对数字和符号所携带的信息反映较慢甚至不甚理解。如对一个分数进行约分,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通常约到分子分母互质为止。所以别小看一个约分,要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为帮助一些学生解决约分的难题,在教学中采用分步进行的方法:先学习观察分子分母有无公约数,公约数是几,以培养学生的数感;然后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用公约数去处分子、分母,知道公约数只有1为止。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因为学习差异的存在,所以适当补充“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对学习材料的补充有时还要教师根据前后知识的联系补上教科书中没有的例题。例如学生学习“按比分配”这一部分的知识前,补充“比和分数的转化”,就很有必要。如:已知“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4:5”,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的几分之几?女上人数相当于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增强,思路会更开阔,也更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 在现实生活中创生学习材料,让学习材料贴近生活

数学的学习材料不应是毫无生气的形式结构,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师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这一素材一旦变得生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实生活创生一些学习材料,能有效地促进数学的学习。

1、 将现实的现象转化为学习材料

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广泛,真可谓信手拈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这样设计,让学习材料由学生自己搜集而来。随着科技发展,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有的从书本、报刊上查找,有的从电视、网络上搜索,学习材料相当丰富,课堂上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来解读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学得趣味盎然,效果特别好。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有过逛商场的经历,商家为了促销商品,常常会对一些商品进行降价、打折,利用这些现实的材料进行百分数应用的教学,将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时,教师可提供多个信息:10月份,同一种电视机,原价2500元,商厦降价24%,购物中心打八折,家电广场便宜520元。然后提出数学问题:你觉得到哪家商店去买更划算?围绕这样的学习材料展开学习,学生会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2、 将现实的情境转化为学习材料

从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制约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题海战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创造才能得到压抑,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把学生上超市购物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买一本软面抄用了2.8元,买QQ糖一包1/2元,买水彩笔用了6.4元,请你帮他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付出10元,应找回多少钱?怎样列式?就这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列出了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题,原来计算教学的学习材料不必呆板地呈现,完全可以放到现实的情境中去。

又如: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带上出租车的发票,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比较、交流,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这样鲜活的学习材料难道学生会不喜欢吗?

可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赋予学习材料以生命的活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把握学习材料与数学的连接点,让学习材料贴近数学

事实表明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学习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度的难度会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现实发展区,让成功感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最终实现新的发展。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学习材料与数学之间的连接点,把握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让学习材料贴近数学。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先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然后请学生动手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观察、验证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并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紧接着教师可取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苹果、土豆等,让学生算一算苹果、土豆的体积,这又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方法是不唯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里,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可能与长、宽、高有关是有着强烈的学习倾向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在解决后一个问题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又成为解决问题的把手,学生想到可以把苹果放入装满水的容器里,看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上升的水的体积;也有学生想到可以称一称1立方厘米苹果的重量,在称一称苹果的重量就能推算出来;还有学生说将苹果榨成汁或切碎后放入长方体容器中,就能算出苹果的体积了。虽然有的方法未免幼稚,甚至不大科学,结果也未必准确,但谁能否认,他们的创新思维可喜可贺?

从传统教学走出步入新课程,我们陡然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丰富多彩,我们认识到优化学习材料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亲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期待学生能热爱数学,能用数学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