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综合实践活...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但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指导任务。我校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课题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本文在总结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就学生课题活动的指导教师职责与任务进行阐述。

一、准备阶段的指导

1、宣传发动。年段召开学生大会,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目的、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其他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优秀成果,本校本年段实施这门课程的计划与安排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组建课题小组。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组,教师做适当调整,因为自由组合可能会出现“强强联手”和部分学困生“没人要”现象,这时,班主任教师就要出面做好协调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搭配,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题活动。每个课题小组成员一般5—7人,人数太多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没事做,人数太少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组建课题组后和课题组推荐组长及其分工前,指导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选举课题组长,并进行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成员分工时要遵循扬长避短、责任到人的原则,把课题组活动任务按照个人特长分配到人,并且要求各成员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既有分工又要合作。

3、课题的审定与开题阶段

(1)举办系列讲座:内容主要是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步骤等。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5个阶段,开题审定阶段→实践体验阶段→结题阶段→成果交流展示阶段→评价阶段。

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或访谈法)、实验法、文献法等。

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课题是,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资料→加工、分析、处理所搜集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课题则是,确定研究课题→作出假说→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2)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活动课题。首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从哪些地方去发现问题呢?引导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对平时最感兴趣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想一想平时同学间经常讨论和议论的问题是什么?想一想自己熟悉哪些问题?就会发现每一个问题都有可以研究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善于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人类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结合当代高科技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指导学生确定课题。

学生在确立课题时,往往只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确立课题前要提醒学生注意课题确立的原则:科学性、可行性、有价值、切入口要小。所谓科学性是指课题要经得起推敲,观点正确;所谓可行是指在当时、当地、以学生的人为、物力财力、时间可以进行研究;有价值是指该课题值得学生去研究,其内容是积极的,对学生成长是有利的;切入口要小,是指研究的课题要从小处着手,深入挖掘。

(4)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做到“切实可行”。“切实”指课题组的调查要有地方可去,有具体翔实的数据、材料、事例可取。“可行”是指:在人力上,研究小组成员的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特长要互补,形成合力;在手段上,要有可提供的设备、实验药品、图片资料、因特网资源和校内外能利用的实验设施、研究场所具备研究的基本条件;在财力上,要有承受实验、资料搜集、调查研究等费用的经济实力,保证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在时间上,根据学校综实活动的课时,安排足够时间,以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5)课题开题报告和课题审定工作。通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与论证,填写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开题报告表》,课题开题报告表列出了需要学生具体回答的项目。例如: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过程设计、时间安排、预期成果、成果表达形式等。通过填写报告表,指导学生进一步评估论证课题。具备条件的,要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课题报告的交流、审定工作,指导教师要在开题报告上签写审定和指导意见。

二、实施阶段的指导

1、课题组长的培训与指导。课题活动需要群体合作才能顺利开展,学生课题组成员都是课题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而课题组长则是课题组的核心人员,他联系着指导老师和课题组成员,因此,做好课题组长的培训工作特别重要。培训的内容主要有:①怎样做好课题组长;②怎样写好开题报告;③怎样记过程记录;④怎样写好结题报告等。培训的目的是使课题组长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带领全组同学积极投入到每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2、课题研究的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指导教师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给予课题组必要的指导。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巧,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加强对课题活动的监控,使课题研究通顺利开展下去。

(4)及时处理课题组内的问题与矛盾。在课题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成员推卸责任,或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课题研究陷入困境等情况,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另外,还应给课题组长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结题阶段的指导

(1)结题的基本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问题得到了解决,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课题的结题工作就可以着手进行。一般来说,结题的基本条件包括4个方面:①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否实现;②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记录是否完整;③所收集的资料是否完备、是否经过处理;④材料的筛选和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很多资料,经过初步的加工整理后,课题组成员再经过分析推理,就可以获得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常见的类型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小论文等。无论何种类型的结题报告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撰写结题报告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小论文的撰写格式:①标题;②摘要;③正文;④结论;⑤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