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综合实践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三年级起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自2002年秋季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开展以来,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具体阐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学科课程那样有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和专业教师,它具有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超越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超越封闭的课堂,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特点。这就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主动采用自修──反思的模式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课程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了专业成长。

2.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征,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学生的活动领域从校内走向校外,活动内容由教材拓展到社会与自然,研究的课题由教师指定发展到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3.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过程性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本身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因此,许多学校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如学校实施方案、计划、课题指南,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纪要、课后反思,学生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小制作等。它既呈现着教师、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足迹,又为监控、反思和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过程性资料。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宗旨。如有的学校仅安排一名教师,固定课时,用征订的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授内容;还有的学校、教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专题完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诚然,在实验刚刚起步,借鉴资源包的内容组织活动、开拓视野是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以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为切入点更是可行的,但关键是要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管理和组织形态上有所突破,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2.评价改革滞后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实施。评价改革是这次“课改”中一个带有极大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是关涉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由于评价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等方面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实施。

3.课程资源不足,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不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虽然也想方设法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但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对自身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多数学校很少尝试与校外机构、人员建立联系。加之社会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使得许多社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外,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图书、仪器、试验基地等缺乏,也给教师组织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策略

1.明确课程理念,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研究、交流和教师培训,进一步明确课程理念,树立起新的课程观,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多方协作,全面有序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纳入教学管理的视野,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大主题,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

3.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整合。(1)重视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新课程的设计超越单一的学科中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关系。因而,在实施层面上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注意各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在体现不同课程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课程的共同价值。(2)重视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内涵具有宽泛性和丰富性,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些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如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因此,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产、生活中所蕴含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与贯通。(3)重视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制作、资料收集、社会宣传、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重视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学校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

4.培养骨干教师,构建教研网络。各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形成由各级教研员、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研网络,建立以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为基本要素的校本研究制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加强交流与合作。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双方提供启发与帮助,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实现共同发展。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起集体备课组,发挥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建立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观摩、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