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探讨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分层教学探讨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分层教学探讨

分层教学探讨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层教学探讨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层教学探讨摘 要:教育的理想是使所有的学生接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根据差异性原则提出的分层教学,是解决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因材施教 可接受原则 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的理想是什么?教育何以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并且不断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对于社会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

教师如何才能完成教育的理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发展每位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和他们的学习的潜能。因此,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又不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一种方法来教学,同时摆正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让各学习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产生于个别教育的土壤。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可谓因材施教的先行者。宋代的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词始于此。但是从班级授课制问世以来,因材施教一直受到限制。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不大,教师上课主要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接受的能力组织教学。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教师备一次课,基本上对所有学生都适用。但缺点是不能够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一个班里的学生基础相差较大时,这种“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学生就比较多,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学生的能力差异和班级授课制制约着“因材施教”原则的发挥,因材施教的个体性与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性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给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同时提高所有学生能力的最理想状态。在不回避升学问题又能落实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即符合因材施教的传统,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使不同水平的每位学生尽可能的同时得到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而且分层教学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鲜明个性化品质。

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倡的分层教学,就是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面向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和谐地发展是进行分层教学最终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

首先,确立分层教学的分层目标。

给学生分层次 学生层次的划分,可以依据考试成绩。应该看到,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一次划分确定层次,但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强调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递进式的,过一段时间,视学生的后期学习成绩、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递进或降层。以免引起学生情绪的波动。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困生应该要求他们掌握语文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最初步的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等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知道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让各层次的学生确立各自的奋斗目标。

在科学分层分组,落实教师责任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放在辅导环节,主要是两个层次:一是做好综合多个学科的分层辅导。二是做好单科分层辅导。辅导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认真做到“三个结合”,即学法指导与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智力因素的挖掘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结合;心理辅导与人格健全相结合。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突出对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在方法指导和学业辅导关系上,突出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心理辅导与人格健全方面,更强调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其次,抓住分层教学的关键环节,课堂分层落到实处。

备课分出层次。在依据大纲、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计教法。重点考虑排除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优生的高层次要求,设计分层练习。分层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备课,配备资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从教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优等生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学困生能回答,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优等生回答。增加他们的愉悦感。

讲课分层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优等生,我们应时刻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的难度。例如:在语文学习中,要求他们不只是简单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而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审美情趣、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对普通学生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度增加和加深知识,做到稳步推进。这样能满足各层次学生评价的需要,能激励各层次学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作业分层练习。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一般布置基础题。学困生进行强化训练,优等生则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多做研究性习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课内外分类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辅导不仅要辅导知识内容,还要辅导方法、习惯,激发兴趣、意志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指导都因人而异。普通学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内容,但缺乏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对他们重在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优生要指导他们横向拓宽,夯实基础,要他们鼓励创新,纵向加深。

考核分层次,鼓励异步达标。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表扬是人生路上的阳光,是促使青少年进步的兴奋剂,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的阶梯。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教师在评价中也应采用分层评价考核。分层评价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注意好话多说,多加鼓励。

简言之,分层教学在课堂上的实施,较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张扬,更有利于优秀生综合能力的发挥、也有利于较低层次学生潜在能力的舒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