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程实施:问题与对策摘 要: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也变了。但同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教师还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知识性教学仍占居主导地位;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同时考试命题部门要加快研制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评价内容。

关键词:问题;对策;忠实;课程的二次开发;知识性教学;发展性评价观

一、引言

随着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率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展开。浙江省湖州市作为新课程试验的省级实验区,从2003年9月起已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渗透新理念。为了能和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一起走进新课程并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和我市四所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学校合作进行了市级重点课题──“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专业‘成长’的比较研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跟踪。为此,在理论层面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了《教师调查问卷》(包括与新课程有关的通识题、理念题和行为题)以检测新课程实施前后教师在课程、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在实践层面上,我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和各中、小学学校主管新课程实施的副校长下课堂听课并记录有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课后又和任课教师及其他听课教师共同交流、相互研讨和及时反思。下面虽是我们在校本研究中发现的一些“前车之鉴”,但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特别是在推进省级的新课程实施中具有“瓶颈”效应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限于篇幅,现略呈一、二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便促使我们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能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二、课程实施中暴露的问题举例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省、市、区和校四级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分抓共管和提供切磋平台等条件下,任课教师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和相互交流与反思。为此,不仅在新课程试验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渗透了一些新理念,而且部分教师也尝试在旧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体现新理念──“用旧鞋走新路”。于是,和新课程实施之前相比,教师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也变了,变得有点像新课程在试验的气氛了。但是,客观地讲,目前的这种状况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有一段不容忽视的“距离”,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总结与反思。

问题一:教师还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

【案例】这是一堂我市某小学一年级“10以内数的加法”的数学课。任课教师借助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游戏”、“同桌做”、“上讲台说”等教学板块使学生知道并理解诸如“树上原来有六只小鸟,后来又飞来了二只小鸟,树上现共有几只小鸟?”等问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达为6+2=?。后来,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图片、运用加法、展开想象自由地提出有关“10以内数的加法”的问题并用数学式子来表达。最后,任课教师还鼓励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于是学生提出了诸如“我家原有两台空调,今天又安装了一台空调,我家现有几台空调?”等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评析】总的来说,本节课有点新课程的味道了。第一,让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过程;第二,让小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三,渗透了“教学内容生活化”等教学理念,等等。但是,我市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是,在幼儿园他们都已学习过“10以内数的加法”和“20以内数的加法”。为此,我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就问我身边的小朋友:一加五等于多少?等于六;十一加七呢?等于十八。不等我继续下问,他说“一百加五十我也知道,等于一百五十。”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从父母等给的“压岁钱”中学会的。通过课后和其他小朋友的进一步交谈,现状确是如此。为此,从价值取向这个层面来审视,在这样的一堂课中,任课教师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能否得到有效地发展,而是课程内容是否被忠实地执行了,课堂教学理念还是“教材本位”。

问题二:知识性教学仍占居主导地位

【案例】这是一节我市某中学初中三年级的自然科学课,标题是“浮沉条件的探究”。任课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新泡在玻璃杯中的茶叶一部分已下沉,另一部分还浮在水面上后,就提出如下问题“决定物体(茶叶)浮沉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经过学生的“猜想或假设”这一科学探究的环节,教师就分发了事先设计并复印好的实验报告纸给每一个探究小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实验仪器课前已按小组安放在课桌上),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纸上的空白处就很顺利地得到了决定物体浮沉的两个重要因素──重力和浮力。最后任课教师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即所谓的“过三关”──基础关、提高关和难题关。

【评析】乍一看本节课的标题,便使我们联想到新课程实施中所倡导的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研究)性学习,况且这还是一堂“用旧鞋走新路”的尝试课。我们有点兴奋。但是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探究”出决定物体浮沉的两个重要因素──重力和浮力后,我们的感觉是在科学探究这个学习方式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这里的探究是变了味的验证。但本节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浮沉条件”和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顺利地过了“三关”后,我们清晰地感悟到,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还是那么得根深蒂固。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初探

对策一: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据国外课程专家的研究,总的说来,课程实施有三种主要的取向:忠实(fidelity)取向、共同改编(mutual adaptation)取向、课程建构(curriculum enactment)取向。忠实取向的基本主张是,课程的实施应该忠实于原有的课程内容,反映课程开发者的意图,以期达到课程所确定的目标,这是评价的基本依据。共同改编取向是指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彼此相互适应,这意味着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双方要通过协商而作出变通。课程建构取向主张,课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性经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地共同生长、发展的过程。即,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建成构知识、意义和其它文化要素的过程。

鉴于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能完全成为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因为国家课程的内容虽具有普适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当然也无法与课程设计者通过协商而对课程内容作出变通(因为在我国目前还无法有效地提供这样的条件),更不能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当然这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是值得提倡且是可行的)。为此,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从本地区、本学校和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现状和学生的发展潜能出发,对课程内容要进行有意识的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改组或重组,即所谓的课程的“二次开发”,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能使教师教的内容不断地转化为适合特定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学的内容,从而使教与学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的实施不是简单地传递和执行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应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活化的基础上能不断创生的过程,以使课程内容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其“现有发展区”向其“最近发展区”过渡,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发展。换言之,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用教材来教,不应成为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教教材。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教学理念。

对策二: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加快研制与新课程理念相匹配的评价内容

新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所谓的“双基”的弊端,提出了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是使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或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逐步培养,以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但由于传统的考试评价观念在大部分教师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生怕课堂教学不进行知识的强化训练,学生考试过不了关,教师就没有功劳(成绩)。况且对毕业班的学生,学校的部分领导也有此顾虑。于是就出现了知识性教学在课堂中占居主导性地位的现状。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的是,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不是不要知识性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是基础。如果忽视或不重视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那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堂目标就会成为“海市蜃楼”或“空中楼阁”。但是,话又得说回来,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是基础但不是核心。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对于学生的学习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要言之,通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新课堂三维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鉴于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有关领导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时不能以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而任课教师要在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过程性的质性评价以逐步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特别重要的是,相关的考试命题部门(中心)在月考、期末考、毕业考和中考及高考的命题上要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命题理念和模式,加快研制并设计好与新课程评价理念和新课堂三维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内容。因为评价这个“指挥棒”非常有魔力地统率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且指挥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以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特别是体现新课标的评价内容的出台有利于教师和部分领导在“课堂教学是渗透新课程理念还是强化知识性教学”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也非常有利于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渗透新课程的理念,从而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促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并且有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