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到“引”使学生会学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由“教”到“引”使学生...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由“教”到...

由“教”到“引”使学生会学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由“教”到“引”使学生会学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由“教”到“引”使学生会学

尝试是一种甜蜜的体验。喜欢尝试未曾见过的事物是儿童的天性。俗话说“周半儿,摸坛摸罐”。意思是说,儿童从有了行走的自由的那一刻起就喜欢尝试了。要创新,就必须有尝试,尝试是创新的前提准备。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已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发展和提高。

本文仅已《马芯兰数学实验教材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是分数除法法则的基础。教材中推导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只用了一种方法,而且理解起来也并非容易。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上课伊始我先复习了分数乘法的三个计算法则以及推导过程,简单的叙述作为新知的铺垫。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道理,我利用了小组讨论、评议的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可以大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做法:

1.从图上可以看出:

①24÷=24÷2×3=24×,

②24÷=24××3=24×,

③24÷=24×=24×

④24÷,(全部是24的几倍)

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24÷=(24×)÷(×)=24×

3.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推想:

这六种方法提出以后,我并不忙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讲一讲“你们是怎样想出来的,你们想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儿?”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使同学们发现一个新知的出现往往和旧知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旧知是基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是关键。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教师坚持把“教”变成“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教师要抓住契机,培养学生得创新意识,就要在“引”上下工夫。教师的“引”要注意:一是引得“奇”,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有好奇心;二是引得“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到身不可测,从而激发探求知识的兴趣;三是“引”得“巧”,让学生感到这知识既熟悉又陌生,似曾见过,必要追查究竟。

在设计好“引”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要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自学,找到学习的目标,不能盲目;二是要带着“为什么”去学,从中弄懂道理;三是要让学生想“这方法唯一吗?”从而激发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求“新”,既为“创新意识”的萌芽。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朝令夕成”的,只要师生坚持长久,必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