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标为指导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以新课标为指导 加强对...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以新课标为...

以新课标为指导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以新课标为指导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以新课标为指导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1世纪是信息迅速膨胀的时代,随着各种文化的涌现,面对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中称为“非智力因素”)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我们低年纪教学中当孩子取得了某方面的成功或有一定的进步时,我们往往会采用奖励五角星、小苹果(用吹塑纸剪的)等,本来这种激励的方式针对低年纪儿童应当是很适用的,但是在我却发现孩子们对此已经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后来我通过问卷式的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给的奖励多数希望是实惠型的物品,如一个本子、一支铅笔甚至有几角钱的,对于这样的答案我除了惊讶之外还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荣誉夹杂着太多的功利色彩。可这并不是孩子的过错呀!这无疑是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

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以及新教材教师用书的阅读理解,我意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加强了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然而这一目标的实践常常会说起来重要而做起来却不要。因为在课堂上重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然就会弱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恰恰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量化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更多是隐性的。因此教师辛勤的成果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甚至回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得不到社会、家长的认可。那么到底该何去何从,这让我们广大数学老师迷惘不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应该是学生的“数学之旅”,旅途上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也许学生在旅途上能发现一些数学之外的美景,那么就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尽情欣赏,偶尔跑跑题也无所谓。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课中,我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时,有的学生说到不同的面值,有的说到纸币上有头像,还有的说到对着灯光看可以分辨真、假等等。这时我便利用学生说到的头像问题,让他们去观察不同面值纸币上的头像,同时让学生想想是否认识头像并且相互讲讲有关人物的小故事,或者说说你想对头像说的话。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讲了毛泽东小时候刻苦学习的故事,有的学生讲了一些战争的小故事(情节很简单),在这里因为钱币上的头像有些同学不认识,我便让学生除了可以说钱币上的伟人以外,还可以讲自己知道的伟人小故事,这时学生便活跃得多。待学生的故事讲了以后,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再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佩服)谁?为什么?”这样由认识头像,再讲故事,最后升华到确立榜样学习其精神、品质,在这里我就是设置了一个讲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在讲故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当学生说到分辨假币时,我又引导学生开展了“说说自己对假币的认识”的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说:“真钱(币)的纸张比较硬,抖动时声音比较响。”有的说:“真钱(币)里的头像对着灯光就能看见。”有的说:“我从电视上看到过假钱都是坏人造的,那是犯法的。”还有的说:“用假钱是不对的。”通过这个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具有了简单的是非观念。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象我这样的课还是数学课吗?其实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们早已熟知,如果在课堂上继续教学生去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进率,对学生来说岂不是太索然无味。实际上我所进行的活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认为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以孩子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为载体进行。

当我们在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时,我们会发现数学教学中往往很少有什么特定的德育内容,可是我们的学生却可以自己挖掘出来,关键是我们老师是否善于发现它并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前面“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设计中头像和假币的提出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已;又如在教学估算时,每位同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在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此现象进行探讨,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的思维要会变迁,不能在一个胡同里憋死。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德育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因势利导地挖掘因素,让学生自己感悟而不需要刻意雕凿。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们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当然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那是我们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探索,多实践,一定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