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动探究、合作交流”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主动探究、合作交...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谈“主动...

浅谈“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时髦的词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会探究,却是一个前沿课题。真正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正处在摸索阶段。笔者做了一些尝试,试图打开局面。下面就谈谈我对“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认识。

强化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只有他认为是安全、平等的环境下,他的创新欲望才会被激发出来。而“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土壤。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感情沟通的桥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内创设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才能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并主动探究规律、发现问题、诱发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我是这样做的:

A.说一说你已经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

B.仔细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片,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C.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规律。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学生们很快得出:一年有12个月,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甚至答出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对于学生回答的精彩之处,我都能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这样做,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主体意识。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研究,模糊的、有争议的认识有待讨论,未知的内容需要重点研究,确立了目标。这样做,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感受到师生间的互相平等,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激发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好奇心。创新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望要早期激发,以便学生在学习意识中感受到自己智力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引入时,我制作了动画片,并在片尾提出问题“谁能帮助小动物解决他们的难题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乐于帮助小动物解决难题的积极性延伸到学习新知识上来,开始了形成猎取知识的愿望。

鼓励质疑、组织讨论是“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有效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留给学生广阔的研究空间,允许学生“旁逸斜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极为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积极争议。既有小组讨论,又有集体评议。这样不仅使一些平时胆小、害羞、怕错的学生能在小组中展示自己,而且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发言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并且建议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质疑和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思维向多向发展,创新的“萌芽”也在悄悄地生长。在交流后,综合了小组的乃至全班的不同思路,这样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如:在讲授低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口算“36-2”时,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①36=30+66-2=430+4=34

②36=34+22-2=034+0=34

③36=30+630-2=2828+6=34

④36-2=34(竖式)

⑤36=20+1616-2=1420+14=34

⑥40-2=3838-4=34¨¨¨

学生答出多种口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走了一些弯路,花费了一些时间,磕磕碰碰才到达目的地,甚至还可能迟到了,但学生的收获可远不止1+1=2。我都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民主评议“哪种算法最简单”,大家各水果各的道理,我没有做硬性规定,并建议大家用第一、第二、第三种算法,同时也不反对用别的方法口算,你觉得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就用哪一种方法。这样做,在民主、平等氛围中,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探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在动手实践中,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于是我尽力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创造动手操作(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动脑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授“垂直”时,用两根小棒代表两条直线,通过动手摆一摆,感知“相交”这一概念。然后固定其中一条直线,另一条直线绕交点旋转,随着∠1的变化,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也随着变化,这时让学生说一说变化后的角各是什么角,从而感知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是随着交角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接着,组织讨论∠1是直角时,∠2、∠3、∠4各是什么角,感知“相交成直角”。然后,动手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再找一找身边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再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想办法得出自己选择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经过了大约10分钟的摆面积单位、测量、计算等活动,发现了规律,得出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诱发创新潜能。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研究,经历掌握知识的过程,这样“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才不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还任重道远,还需我们不断努力,促使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动脑、乐与探究、勇于质疑,愿意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