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创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创造“和谐...

创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创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对话”。生硬的灌输不利于开启学生的头脑,因此,如何建立这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创设这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课堂除必要的教材知识交流外,还应打开情感交流的窗口,师生之间共同创造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一、把爱心带进课堂

某教育家说过:“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需要用心去聆听,仔细去观察,以宽厚的胸怀感化每一位学生。”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成为前进的动力。教师不要吝啬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语,一个亲近的动作。因为它常常可以让学生心中顿时漾起幸福,同时感受到一种被关爱、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容易和学生促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隔阂,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会有很大帮助。

二、把微笑带进课堂

1、教师的微笑教师的情绪对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很大。教师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应该把不快与烦恼留在教室门外。同时教师还要以微笑的面容,温和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学生带来一种和谐安全的感受。教师这样高度的自制力来自于平素良好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学生的微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建立和培养学生敏捷的观察力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让学生自己分享和体会成功的愉悦,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培养让他们善于思考,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好的心情专注于课堂学习。

三、把生活带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且操作性强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联系实际,让学生对学习时时保持亲切感、新鲜感。

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以例一[铅笔5角,买3支;篮球每个70元,买2个;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为基本内容,进行变形处理,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王平家开了一家商店。一天,王平正在帮妈妈卖东西,这时来了一位顾客说:“小朋友,我要买3支铅笔,2个篮球和4千克鱼。”王平说:“铅笔每支5角,篮球每个70元,鱼每千克9元。”这样的题目虽没有例题精练,但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这样的题,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把美感带进课堂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勾画了千姿百态的神韵,使数学显示出对称、简洁、和谐、奇异……美的特征。作为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去感悟,理解和变通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蝴蝶,花朵等精美的剪纸和天安门,金字塔,凯旋门等的图片,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从而使他们在心中萌发要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愿望。

五、把平等带进课堂

教育要面向全体。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能使自己成为发现和探索成功者的欲望。那么,教师如何保护这些强烈欲望和热情,并且把它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动力,最终形成创新技能呢?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差生的人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树立“我能做得很好”的自信,由此才能达到“要做就做最好”的决心。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体会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让学生时刻都在一种和谐安全的氛围中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