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让“成长树...

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

内容提要: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已经感受到了“成长树”给孩子们带来的冲击。孩子们变了,变得积极向上,变得自信洋溢,变得更活泼,更可爱了。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成长树”,不仅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智慧果”,每个有进步、有发展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智慧果”,都拥有那份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这学期,我在班上开展了“比一比”的活动,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用小星星来评估。在教室前面的电视柜上,我画了一张大大的表格,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全班学生的名字,根据小朋友的上下课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情况等,贴上他们应得的小星星,每周五比一比谁的星星多。活动刚开始,大家还你追我赶的,劲头十足,可时间一长,我发现孩子们渐渐没了兴趣,原先的热情也顿时降了温。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几天的观察,我找到了原因。我的本意是想通过竞争来激励孩子们约束自己,多得星星,但实际上那些平时表现好的总是得星星,而那些行为习惯差孩子的虽然努力争取小星星,可有时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时间一长,渐渐的没了前进的动力,也没了信心,索性“破罐子破摔”,一差到底了。到了月末,再看那评比栏,一眼望去,只是无数的星星,根本看不出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不够,难以用它对学生做出具体有效的综合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开始反思自己原来的评价手段,我发现:在“比一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小星星”更多地是注重了阶段性的“成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我的新的期望”的唤起和成功体验的回味。由于表格栏目抽象,学生的成绩也不能直观反映。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的进步呢?怎样改变原本的状况?教师培训时,听辅导的老师谈起用“成长树”记录孩子的点滴进步,颇受启发。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尝试开展了以“小树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栽种“成长树”活动。

一天,我拿着一棵亲手制作的小树模型走进了教室,翠绿色的树冠,深棕色的树干,真是漂亮!我把它贴在了黑板上,孩子们一个个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我不作声响,孩子们倒是忍不住了。平时活泼好动的陈俊佳忽地站起来问:“老师,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一棵成长树,它将伴随着我一起成长。”孩子们更感兴趣了,叽叽喳喳问个不停,我笑着没有回答,拿出了一大盒事先做好的苹果模样的圆圆的纸片,“哇!好多苹果呀!”孩子们惊呼起来,还有的孩子伸出手摸了摸。我说:“这不是苹果,这是成长树上结出的‘智慧果’。我们只要努力,就会取得进步,成长树上就会结出一个‘智慧果’,你们就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我问孩子们:“你们也想拥有一棵自己的‘成长树’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说:“那好吧,你们每个人都动手做一棵属于自己的成长树吧,就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好吗?”

一个星期以后,孩子们的“成长树“陆续出现在教室里,我把他们每个人的照片贴在树干上,并在下面写上姓名。每棵树都是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一起动手制作的,形态各异,但都是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小树。从此,“成长树”就走进了教室,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此前我一直用“小星星”来鼓励孩子们,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纪律、特长、作业、卫生、发言……),老师发给他们“小星星”,每得到十个“小星星”,就到老师那儿兑换一个“智慧果”,挂在自己的“成长树”上,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小树上结满果实,于是在各方面都更加努力了:原来作业很拖拉的小朋友做作业比以前快多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小树上也能结上很多“智慧果”;原先不爱发言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因为老师说过,说错了没关系,只要大胆举手,小树上就会结出“智慧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我还让他们自己制作“小智慧果”。在每个“小智慧果”上,孩子们还记录下了自己成长进步的印记:“我能大胆举手发言了!老师表扬我了!”“今天我帮老师擦黑板,老师夸我爱劳动!”“我考试得了100分!我还要更努力!”“今天我把饭都吃光了,老师夸我真能干!”……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不断调整自我的评价。同伴评价一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别人,有时在评议中甚至发生争议和冲突。一次,学生针对汪振鑫能否得“星”争论不休:“我不同意汪振鑫得‘星’,因为他昨天上课时和别人讲话。”“我同意他得‘星’,他上课发言很积极。”汪振鑫究竟能不能得“星”?我立刻请全班同学讨论评议。有的同学说:“我同意他得‘星’,因为看人要多看优点,只要进步了,就可以得‘星’。”还有的同学说:“汪振鑫这个星期比上个星期进步多了,虽然他昨天上课不认真,但是今天改正了。”通过这样的小组评议,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真诚,懂得了赞美与欣赏别人,学会了宽容。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已经感受到了“成长树”给孩子们带来的冲击。孩子们变了,变得积极向上,变得自信洋溢,变得更活泼,更可爱了。我想,那都是“成长树”的功劳。它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和自己做纵向比较。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成长树”,不仅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智慧果”,每个有进步、有发展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智慧果”,都拥有那份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喜悦。这样,更好地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能在每一个果子上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成长树”的评价方式,学生真正成了评价的主体,他们主动参与到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之中,唤起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到“成长树”上面去挂“智慧果”,又使学生永远对自己充满了期望,促使他们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确定新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好”向“我要好”的转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