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1、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大都习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从“一般→特殊”的演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课堂要充满活力,首先是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少用演绎式教学方法,多用归纳式教学方法。志振宁教授1996年7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说:所谓归纳式,是先抓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它的特征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归纳法是进行探索的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还应提倡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发现式、自学式、练习式、活动式、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例如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6页“13-8”的教学,教师的引导不应是:想一想,8加多少得13?应是:你准备怎么计算13-8?通过讨论,有的学生说:我由8=3+5想到了13-8=5;有的学生说:我由13=8+5想到了13-8=5;有的学生说:我由13-10=3想到了13-8=5;有的学生说:我由昨天学的11-8=3想到了13-8=5;有的学生带说:我早就知道13-8=5……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在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真可谓课堂中充满了创新的灵气。

2、强调学生参与

教学的成败岿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独立探究四类。

⑴师生谈话。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谈话、交流,这是师生平等参与的形式。在参与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一问一答,也可以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过程。发“0.4与0.7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师生谈话地这样进行的:

师:0.4与0.7谁大谁小?

生齐答:0.4<0.7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甲:从图中看出,0.4表示将一个整体分成10份取其中4份,0.7则表示取10份中的7份。4份当然小于7份,所以0.4小于0.7啦。

师:(期待地望着大家,欲问又止)……

生乙:0.4是4个1/10,0.7是7个1/10,所以0.4比0.7小。

生丙:0.4是4个0.1,0.7是7个0.1当然0.4小于0.7。

师:你们说的都对,但道理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你们想想,是否还有其他办法说明呢?

生丁:0.4与0.7的小数点前都是0,小数点后分别是4和7,因为4小于7,所以0.4小于0.7。

师:说得很好,还有什么别的说法没有?

生:0.4可以理解为4角钱,0.7可以理解为7角钱,4角钱比7角钱少,所以0.4小于0.7。

本来一道极普通的习题,学生参与教学,在一道小小的题目上做了一篇不小的文章,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教学充满了生机。

⑵分组讨论。这是以学生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或肯定。在这一形式中,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浊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其它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如“13-5”的教学,让学生讨论,说一说怎样计算,有的学生说:1个1个的减,12、1`1……有的学生说,把13分成10和3,10-5=5,5+3=8;有的学生说:把5分成3和2,13-5=13-3-2=8;有的学生说:想5+()=13,因为5+8=13,所以13-5=8。教师小结说,这样计算题采用你自己的思维习惯计算较好。

⑶实践活动。这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实习、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⑷独立探究。这是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操作、练习等活动进行参与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极少给予指导,它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培养。

3、强化创新意识

⑴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我国的章志光教授说:“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政党、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小学教师,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见到小学生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懂得3+3+3+3可以改写成3×4后,当教师提出4+4+4+3怎么办时,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写出4×3+3、4×4-1、5×3等算式,这就是创造性。

⑵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例如,在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一特点时,有一学生通过对角折,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重合,教师对这个学生应该予以表扬,肯定他的验证方法很好。

⑶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小学生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各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抹煞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如在“梯形的认识”教学时有个学生说:梯形横放时,两个底可不可以叫左底与右底。学生想法很有新意,教师应当表扬。

⑷追求教学创新。教师时时追求自已的教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极为重要。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动机和方法、手段,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正确的创造人格、真正突出的创造能力,并愿意在创造教育中努力培养创造人才。

4、调动情感效应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在探索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索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也不可能有的”。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人的成功除了智商(IQ)外,还有情商(EQ),即情绪智商,甚至提出成功的原因,智商只占20%。所以现代教学很注重情感作用。

⑴重视教师“身态语”的作用。“身态语”,即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姿态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指出:“教师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实质上,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和情感动员,使学生激发热情、振奋精神。

⑵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亲其师,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过程中,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依恋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要求学好教师所教学科的愿望和理想,才能真正调动并长时间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⑶注重教学语言的情感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优秀的教师总是准确把握教师的情感基调,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严密、风趣生动、真切感人既具科学性、启发性、又有感染性、号召力。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悲伤哀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声慢语。这非常有利于良好情感氛围的创设。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