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论文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论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论合作学...

浅论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论文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论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论文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论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论文浅论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结业论文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但我发现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合作次数过于频繁,时间没有保障;合作内容安排不妥,时机不够恰当;合作分工不够明确,活动缺乏指导;合作评价过于单一,忽视生本反思.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呢 笔者认为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团体.二要开展有效的合作活动.三要掌握有效的合作策略.四要有效的处理好合作中的关系:1,处理好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2,处理好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的关系.3,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处理好教师角色与学生地位的关系.

关 键 词:合作学习 误区 有效应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力地改变了传统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弊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它提供给学生分工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它还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从而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合作学习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合作'竟相开.

但我发现有些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时,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合作不到位,交流不充分,效果不明显,导致合作学习有形无神,缺乏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合作次数过于频繁,时间没有保障.有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看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就组织小组合作,把合作学习当作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滥用合作,致使合作学习的次数过多.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布置任务让学生讨论不到1分钟就拍两下掌示意结束,强行中断学生的合作,致使合作虎头蛇尾,形同摆样子,走过场.整堂课貌似气氛热烈,实如一盘散沙.二是合作内容安排欠妥,时机不够恰当.有的老师不管学习内容是否有合作的价值,为了体现所谓的新课程理念, 为赋诗词强说愁,使合作失去应有的意义.有的老师则是课前没有深入分析学情,课上又忽视动态生成,该合作时不合作,丧失最佳合作契机.三是合作分工不够明确,活动缺乏指导.在小组合作时,要么个别学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而不是:我们小组觉得,学生代表的只是自己而不是合作体,合作学习并不合作.有些老师一旦将合作问题交给学生后,往往就只充当了听众,观众的角色,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漠视学生的合作,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四是合作评价过于单一,忽视生本反思.有些教师在评价时,往往只关注讨论的结果与问题的答案,不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更忽视引导学生反思参与合作的情感与态度.有的教师评价主体仅限于个人,缺乏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生生互评的意识.

试问,以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算得上有效吗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呢 下面本人就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团体.

合作小组的组成是合作学习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小组的结构方式及其成员的参与程度会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因此,指导小学生合作学习,首先要组成有效的合作团体.

1,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小组一般以四至六人为宜,教师要精心搭配,考虑到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个性特征诸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各小组成员尽量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即在同一组内之间具有异质性,在不同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学生合作时要注意背对教师的一面不坐人,使学生的脸都全部面对教师.

2,实行成员分工:为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每位学生应在组内有不同的分工并有相应的职责:如组长主要是负责合作时协调分工与综合小组意见;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发言或发现;发言人负责表述汇报全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要通过采取轮流担任制和学生推选制,让小组成员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以保证每个学生参与不同角色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3,明确合作目标.合作目标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指针,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一是学术目标,就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训练与提高等要求.二是合作技能目标,就是指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倾听,沟通等过程要求.要让学生明确不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

4,培养合作习惯.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想法;抑或是自己不思考,人云亦云是现在不少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合作习惯,严重影响合作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提高合作的实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若干习惯.一是培养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前后都要养成积极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依赖别人,不随波逐流的习惯.二是培养踊跃发言,主动提问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及时,踊跃地表达个人意见,发现问题时敢于主动提问,大胆质疑的习惯.三是培养认真倾听,真诚交流的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小组合作时往往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能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发言,甚至会打断他人的发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认真地倾听,当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不一致时真诚地交流,在讨论甚至争论时相互尊重的习惯.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教师可以这么问:同学在交流时是怎么说的 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

二,要开展有效的合作活动.

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实施不同的合作方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

1,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合作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形式. 合作讨论就是小组成员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各抒己见,在每个个体发表主见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如教学《圆的认识》,学习圆的特性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 车轴为什么要安在车轮中心 通过合作讨论,组内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往能力.

2,合作操作:合作操作就是指小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共同操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足球门或一块地的面积,小组成员要互相配合,运用卷尺,皮尺等工具合作操作,分别测量出所需数据再进行计算.

3,合作演示:如教学《相遇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理解运动物体的运行状态,上课时可让两名学生分别上台合作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情景,通过合作表演,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并掌握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就是指合作小组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让合作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量筒,量杯,水,沙,大小不一的空圆柱,空圆锥等实验器材,通过动手实验,合作探究,推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5.合作调查:合作调查就是指小组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同合作进行调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如让居住邻近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走上社会调查某月十户居民生活支出情况, 并分析其中的数学问题.或合作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百分数 学生有上银行找,有上商场找,有在家里找,最后再合并成小组成果.

三, 要掌握有效的合作策略.

1,需要合作时才合作.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有时也需要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独立学习,那么什么时机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 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二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如已知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2分米,3分米,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如图所示: 阴影部分虽是一个基本图形三角形,但如果直接求,因缺少条件无法求解,这时就可采用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集思广益想到迂回的计算方式,把阴影部分看作是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减去空白部分面积之和,这样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三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辨析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老师没有立即裁决,而是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让学生明晰正误,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四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 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教师先让学生各自思考一会儿,然后让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五是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体积有联系 然后分组操作,合作探究,同学们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顺利地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能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可合作学习. 当然一节课中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可过多,以1~2次为宜.次数太多,时间有限,讨论的主题就会分散,合作也只能蜻蜓点水,匆匆而过,缺乏实效. 四,要有效的处理好合作中的关系.

1,处理好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排斥自主学习,相反要把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相互交融,做到自主中有合作,合作中有自主.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留有空白,让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然后才组织合作.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丰富小组成员的思维.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转化过程,根据原图形与新图形的联系,独立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由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迫切产生要交流的欲望,从而合作收到较好效果.反之,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只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谈不上思维的碰撞,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收效也甚微.

2,处理好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的关系.合作学习并不否认竞争的价值,合作学习中也有竞争.不过合作学习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个体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把各小组间优等生与优等生比,学困生与学困生比,中等生与中等生比.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张扬个性,积极创新,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说,别人没有说出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

3,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合作学习给教师解放了更多因材施教的时间,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困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特殊照顾.如合作讨论时不能让优,中等生在七嘴八舌中,侃侃而谈,而让学困生旁听坐冷板凳,要采取指定发言式,轮流发言式,推荐发言式等方式让学困生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要发动合作小组成员集体帮助学困生,通过小组互勉,互助,互爱, 促进学困生个体自尊,自爱,自强.教师在巡视中要给学困生适时点拨,指导,鼓劲, 对学困生取得的一寸进步,要给予一尺的表扬,要放大学困生的成绩,让学困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不断进步.

4,处理好教师角色与学生地位的关系.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角,教师充当的则是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要以一个平等的首席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小组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对学生的讨论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灵活调整教学环节,而不能置身事外,这时教师的角色应当是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管理者和评价者.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轻易就能达成,这需要教师对合作团体的组成精心安排;对合作团体的活动精心组织;对小组成员的合作习惯精心培养;对合作活动的时机精心把握;对合作中的多种因素精心处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有实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