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谈在小学...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东西。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新型的创造型人才。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一种自然、亲切、真实感。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让学生讨论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使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教学中还可以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伟大的教育家孔于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够动手操作的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研究,先让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就会很快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样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学得主动、认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在开放性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淮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提出的问题是:谁能看着这个长方形,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听了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体现了红、蓝、黄色部分各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还体现了三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这些巧妙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随着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出现了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