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体验中学好数学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实践体验中学好数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实践体验中学好数学

在实践体验中学好数学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实践体验中学好数学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实践体验中学好数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体验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发展。

一、在生活中体验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数学课上开放的话题、问题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1、2、3、4、5之后,组织学生用这5个数字说一句话的活动。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并不十分清楚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提醒仔细看看你的身上或者你的身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并能说出一句话来,第一个学生打破了寂静:我有一双小手,接下来的我有两只眼睛、我衣服上有4个纽扣、我一只手有5个手指、我有3支铅笔等等,学生们会争先恐后的说,从自己的身上说到教室内的物品,再说到教室外。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昂,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多角度的回答,不但激发了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游戏中体验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游戏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知识转化成有趣的游戏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口算加法后,学生已经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接下来就是口算加法熟练程度的练习,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老师和同学们都把手背到后面,然后老师先出手指,学生后出,老师出的手指个数和同学们出的手指个数合起来要等于一个指定的数。刚开始时,同学们伸手指的速度不是太快,准确率也不太高,可通过师生练、生生练,学生的进步非常快。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对口令、猜一猜、比一比、开火车、夺红旗、帮动物找家等游戏活动。就这样,把枯燥乏味的口算练习变成了一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操作中体验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分一分,可以拿出8个桃子,让学生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学生分的结果是1和7、2和6、3和5、4和4。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当然是4和4了好,那你们怎么分能分的最公平,试试看。学生一:我每次每只小猴分1个,直到分完,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学生二:我每次每只小猴分2个,直到分完,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学生三:我拿出4个桃子给第一只小猴,再拿4个桃子给第二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学生四:我先每只小猴分1个,再每只小猴分3个,每只小猴分到4个桃子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怎么分,两只小猴最终得到的桃子是一样多的,这就是平均分。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断能力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真有趣。

四、在交流中体验

北师大版教材是以数学活动的方式呈现的,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看、去想,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为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在教学《小兔请客》、《采松果》时,一个个熟悉的情景,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它表达出来,通过学生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四人小组互相说,把数学信息、问题、解题的口算方法都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上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