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上出“数学味”的数学课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上出“数学味”的数学课数学课中出现没有数学味的情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材本身的问题,有教师在处理教学上的偏差,有教学导向上的教师理解上的失误等,但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一堂数学课没有数学味,数学课将失去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知识的教学将无法达到目的。
什么是数学味呢?结合数学的本质及数学教学的本质,我认为数学味应该体现出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及数学语言表达等方面。一堂数学课,不可能全部体现出这些内容,但总要有那么几项,这样的数学课才有数学味。小学数学课中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关注情境的生活化,重视生活体验的数学化。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抽象地研究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的上述弊端,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自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涌起了一股追求数学生活化的潮流。教师普遍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然而,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却把联系生活作为惟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学生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理解不深、把握不准,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我觉得这是教学中对数学味和生活味把握失衡的结果。数学教师要调和好数学味和生活味之间的关系,促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课本身应有的数学味。创设生活情境是作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这就注定了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要浓于生活味。
二、增加问题的挑战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有些数学课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缺乏思维含量。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铺垫与积极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发现结论轻轻松松,探索规律顺顺当当,几乎无需智慧努力就可唾手而得。而另一些数学课,虽然并不缺少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缺乏挑战性。整个教学过程被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是对答如流,但就是激不起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如同一杯白开水。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上出“数学味”的数学课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上出“数学味”的数学课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加数学味的要诀之一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教师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教学才有数学味。学生怎么想、怎么说,与教师设计问题时很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有些数学教师认为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就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现,强调的是数学思维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要防止细而碎的问题泛滥课堂。将新知教学分解成若干细小而琐碎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学生虽然是经历了学习过程获得了新知,但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教师所抛出的问题应该是有层次性,不同学习能力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动手,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还要保证独立思考的时间。无论是交流还是讨论,独立思考是前提。课堂教学要少一些即问即答的问题,多一些沉吟片刻的思考;要少一些集体讨论的问题,多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
三、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味源自教师对教材的智慧加工,理性把握教材内容,善于用自己的智慧让教材中的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德国物理学家利希腾伯格说过那些曾使你不得不亲自动手找到的东西,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一条途径,一旦有所需要,你就可以重新运用它。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让数学课的教学上出浓浓的数学味。
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量角器量角。第一步:教师出示30度和40度的两个角,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做活动角比较之。教师问:那么大的角比小的角大多少呢?引导思考:能否有角的度量单位?第二步:提供材料10度角硬板纸。学生操作比出相差10度。第三步:教师:有什么感受?学生:操作不太方便。能否把10度角组合在一起去量呢?量角器的雏形(半圆形),量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中心 第四步:教师出示22度角。用半圆工具去量,具体是多少?学生:感受可以把每个10度角又平均分成10份。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度角。第五步:教师引导数度数,怎样数比较快呢?学生给每一度标上数据,形成外圈数据。第六步:出示方向的角(内圈的角):学生产生错误,为了量角的方便,量角器可以增加内圈,形成内圈刻度。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机械地介绍量角器,而是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同时在研究形成量角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使用量角器的方法。接受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接受和探究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体现数学上下功夫,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只有把数学的根留住,数学教学才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任何热闹、哗众取宠的数学课是达不到数学教育应有的目标的。教师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才能上出数学课的数学味。
冀教版《折、剪、拼》教学设计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
《统计》课堂设计
冀教版数学提问题和数学活动
《比多少》教学方案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
冀教版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的拼组》 教学设计
数学一年级下册特色介绍
《数数(一)》教学设计
第二册《小小读书馆》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数豆子》教学设计
第九课时《复习》教学设计
《采松果》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数学《今天我当家》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认识三角形、圆》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左右》教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上下》教学设计
《比多少》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数字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设计与分析
《找规律》教学案例
第三单元《认数》教材分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