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教不会,也不可能靠教出来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创新,而是提供和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挥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教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让学生在两对角拉动几下,容易变形。紧接着教师在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让学生再拉一拉,学生还是拉不动,教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知识的教学中得到了培养。

三、巧用错误,培养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采用变异的教学手段。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些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将错就错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实例:学生解答一道复合应用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14千米的公路,两队每天共修2.5千米,3天后,乙队调到另一工程段,剩下的由甲队单独修完,甲队每天修1.3千米,甲队一共修了多少天?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己解答。我在巡视中发现下列几个错式,有序地写在黑板上:1142.5;2(14-2.5)1.3;3(14-2.53)1.3。当时,我不置可否,而是让列出一步计算的学生讲清1式:你想求什么数?为什么这样计算?求得的结果是什么?对2式和3式,除了要求学生讲清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数以外,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要使你的列式正确,应该怎样改变题目呢?这样,做错的学生来了兴趣,于是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时学生已在尝试看算式编应用题了。这样讲应用题,数量关系更明确,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有机会让学生多施展才能。所以学生不仅找出一般的列式方法:(14-2.53)1.3+3,还找出了另一种算法:〔14-(2.5-1.3)3〕1.3,而且编出了两道经过改动的应用题。面对错误我不是一带而过,而是巧用学生的错误讲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质疑问难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因为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时机和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学会问难。

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我向学生质疑: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乘法分配律里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换成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里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换成三个数的和或多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我即时表扬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接着我出示三道题:(20-2)23;(100+4+40)25;(200-20+8)35问学生:能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呢?让学生试算并验证。通过验证,同学们的所有疑问都解开了。这样,教师先引导学生质疑,再激励学生释疑,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还要巧用错误这一教育资源,并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其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得到培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