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在数学中培...

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实践也证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得来的知识理解会更深刻,掌握会更牢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既被情境感染,就处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就利用故事到入: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这一直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乡长什么样?于是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回到家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笑笑诉讼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象蒲扇。淘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的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一头大象,怎么会是三头呢?他们三人异口同声说:就是一头大象呀!怎么回事呢?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探究知识做好铺垫。

二、提供探究时空,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那么,我们数学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教师一味空洞、乏味的说教,学生肯定学的兴趣索然。因为低年级学生好奇多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效果一定要好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下两臂间的距离、一拃的长度,具体感受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接着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黑板、铅笔、课桌、书本等有多长。这样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又例如教学《统计》时,结合准备新年联欢会,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新年就要到了,我们班要举行入学以来的第一次新年联欢会,联欢会上要给每位同学买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该买哪些水果呢?每种水果该买多少呢?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谁喜欢吃什么就告诉老师,有的说:喜欢吃苹果的举手,数一数有几个,再让喜欢吃香蕉的举手,数一数有几个总之,学生已经感到必须进行调查后做出的决定才能使大多数同学满意,这就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这样把生活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作为学生今天要研究的对象,突出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教授说的: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即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四、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缩短学习时间,简化思维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如果学生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式,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合格探究者。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