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

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确定一种思路教学,而要在特定的氛围中,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根据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的情况,即时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从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这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促进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1、开放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超乎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教学活动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更不是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非常精确地预设好的。其实教师主宰课堂,掌握课堂前进的方向盘,不能靠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用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设计时,我们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生成栏把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让预设的方案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活动板块,这几个不同的活动板块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时,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临阵不乱,彻底摈弃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

如教学《交换律》一课,教师在预设教案时,可以通过对学生可能生成的对加法交换律外的其它交换律的前瞻,分别准备减法中的交换律、乘法中的交换律、除法中的交换律、生活中的交换律等几个不同的活动板块,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即时生成的情况灵活穿插处理,并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加法交换律的方法一一验证,使学生在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同时,也从正反两方面完善其认识。

又如教学《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一课,针对学生的认识现状,可以将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两端要栽、两端不栽、只栽一端)设计成活动的板块,根据学生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示,让学生展开研究,发现规律,从而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学生的认识,体现出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又凸现学生主体,体现出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面。

2、营造氛围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绝不能居高临下或独霸课堂,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动态生成昭示着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应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营造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课堂教学要在人格平等的对话中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例如,在教学《百以内的数》一课时,教师只为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棒,让学生用小棒摆出45来。设计的原意本来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感悟小组合作间的重要性。不料,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位小朋友向老师报告说她的同桌不肯合作,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小棒与小组成员一起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般都会硬性介入或进行一些冷处理。但是上课老师却微笑着让这位学生说原因。原来,这位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用黄色的4根小棒代表40,用红色的5根小棒代表5,合起来就是45。这种表示方法不仅完成了任务,当中还蕴含了更高层次的代数思想。试想,如果没有给这个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生成环境,课堂当中会有这么精彩的生成吗?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独到见解,关注孩子的动态生成,能使教学变得多彩亮丽。

3、多维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立体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互动,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真正打破了原先的教师权威和教师本位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善用生成 旁敲侧击落实效   如我在听一个教师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她改变了文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先出示一个表示4/8的阴影图,让生用分数表示,继而以此为发散点,让生:你还能用其它分数来表示图中的阴影吗?(1/2、2/4)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哪些分数表示?从而使学生在存疑、尝试、合作、争论、顿悟的互动过程中得出8/16、16/32、3/6、5/10、6/12、7/14这时,师进一步引导,既然这些分数都表示同样大小的阴影,那么说明这些分数(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独立思考,任意选定其中的两个分数观察,看能得出什么猜想,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并进一步想办法加以验证。教师在小组间巡视,相机参与。这样在课堂中就形成了生生、师生、生师多维互动的局面。同学们兴致高涨,时而阐述,时而操作,时而咨询,时而争论。(有的认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加上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有的认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有的认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有的认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等四种情况。)最终学生通过一次次的自主验证,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一多维互动的过程中,还自然生成了乘以或除以的数不能为0,否则分数无意义的观点。有一个同学还提出分子与分母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成立,比如:1/2的分子加上3,分母就要加上6,这其实还是属于分数基本性质的范畴,但作为小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规律来完善自己原先不准确判断的思想,是以往线性课堂不可能呈现的。多维互动促使课堂动态生成之功效由此可见一斑。

4、艺术处理

课堂中的生成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正如布卢姆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只有老师充满睿智的调控和引导学生用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睿智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艺术处理。

  (1)善于捕捉错误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其实,一些课堂的尴尬,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细心体会,艺术处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成的尴尬资源,化腐朽为神奇,突破原来设计过程的限制,使之成为亮丽的教学资源。

如在听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中的任意一词不是非常理解,在做练习时,误将长为3、6、3的三根小棒判断为能围成三角形。这位教师很机制,请其中的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他只判断了3+6就认为这三边能围成三角形了。所以这个教师灵机一动,问大家:判断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把三种可能都要考虑进去,能不能一次就准确判断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动脑筋,很快就发现只要用短边+短边看是否大于长边一次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2)善于巧妙解疑。

学生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大部分学生单纯学习新知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这正是我们教学的最大缺失。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课堂生成,巧妙解疑,让学生积极发现,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发现的喜悦,探究的乐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才是现今课堂所追求的。这也正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发展和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授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给予或传授,而是激活学生去获得。

例如在听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一开始设计了龟兔二次赛跑(围着钟面)的情境,用课件演示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果(乌龟沿着时针跑,小白兔沿着分针跑),如果单从路程上看,显然是小白兔赢了。但老师宣布的结果却是:小白兔没赢,小乌龟没输。究竟怎么一回事呢?老师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探寻答案,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整个学习中。这种巧妙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释疑解疑的课堂处理方式,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双赢,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和培养。

总之,动态生成式教学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她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变预设为生成,使课堂重心下移,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值得我们深思并努力探索!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