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提问 引而待发求实效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善用提问 引而待发求实效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善用提问 引而待发求实效

善用提问 引而待发求实效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善用提问 引而待发求实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善用提问 引而待发求实效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就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可以把孩子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提问的好坏就是教师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发人深省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智慧得以提升,创造力得到培养。正所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见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题,教师必须先学会提问题。目前,有些教师的提问过于频繁、没有指向性、跳转太快或者没有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在我的教学中也曾经有出现过。

记得我在我们学校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观察两个图形,找出它们的关系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许久都没有学生举手,接着又来了一句:再仔细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结果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知道。当时这位老师感觉真是出现救星了,高兴得不行,可后来的回答却是:它们都是四边形,都有4个角4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但是形状不一样。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其他同学见他答得这么流利,一口气讲了这么多,马上噼里啪啦的鼓起掌来。我当时感觉到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不是不对啊!所以不得不在学生的掌声中反思这个老师的提问,觉得此问题问得太空泛,没有指向性,学生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个老师看来有点急了,马上调整自己,又换了一个问法:观察这两个图形,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 ),宽是原来的( ),它们的面积( )?一分钟左右学生的手就纷纷举了起来,基本都能答: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宽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次学生终于答对了。从这一次听课后,我在思考:我们备课时对问题的设计什么时候提问?该怎么问?最后到底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呢?个人认认为,必须关注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1、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掌握知识技能。不同年龄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兴趣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都喜欢新鲜事物,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设计在故事、游戏、比赛、视频、动画等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我们的提问,不知不觉地解决我们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后、解决问题后获取数学经验,最终形成数感。

2、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但教师必须了解、适应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提的问题要适应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为学生减少思考的障碍,提高学生思考的效率,学生才会越学越来劲。其次,我们要努力搜索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发挥创造力。特别是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能回答的问题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简单的问题多给机会他们,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了。

3、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过程,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个性的数学学习方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难点问题分成几个细小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让学生一个一个攻破问题,培养他们以磨练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意志是一个人控制自己身体和情感的能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同时也是学习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预习、复习、质疑、有序思考、有条理分析等常规习惯,可以让孩子养成数学意志。在意志的促进下,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就会越来越有序,越来越条理清晰,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方法。

教师课堂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更是学生提问题的范本,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及时反思改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数学思维出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的课堂提问就会越来越精彩!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