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犹如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数学课堂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本着以人为本,学生在兴趣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乐观地去自己探究学习,老师只是起一个引领的角色,而再也不是以往教师满堂灌的被动式学习了。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扎实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功

大家都知道,如果把我们数学分成两大部分的话,那就是计算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不难看出,计算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课程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它在我们小学数学课程当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们可以先从口算抓起。单纯的口算练习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厌倦,注意力分散,降低学习效率。尤其是在我们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口算练习放在一定的活动中、游戏中。利用数卡片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桌2人互相监督,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在一分钟内数的张数多,就这样我们利用课前7分钟每天练一次,表扬张数的,鼓励张数少的。经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对数的敏感度增强了,同时口算能力、口算速度自然而然地就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在玩中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二、吃透教材上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对一名教师而言,吃透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吃透教材的能力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准确定位出本节课要孩子们学会什么,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目标,它也是我们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关系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是清清楚楚的。其次要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即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难点我们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上出一节最基本的数学课,也只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心里也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呵呵亮亮的。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自身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可以由他人替代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自觉学习,教育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力。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精神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1、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我们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我们要把近三分之二或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供其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少讲,会的不讲,教师在这里更多的是起到组织、启发、指导的作用,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余地。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把学习自主权交还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很多时候被教师忽视了,课堂的满堂灌就是其中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各项活动,都得到发展。

四、及时写小反馈

课后反馈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是对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回顾;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反思,一种自我监督。它可以促使教师克服教学中的不足,巩固实践中的经验。是课后的再备课。

一节课下来,我们都有自己满意的地方,课后及时地把它简单地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和精益求精,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当然,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会有所失。我们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来,

总而言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的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