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体态语言于数学课堂教学中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巧用体态语言于数学课堂...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巧用体态语...

巧用体态语言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巧用体态语言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巧用体态语言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摘 要:教学中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巧妙利用,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无形的且无处不在的无声语言,恰到好处的利用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时获得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和控制学生课堂行为,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激发他们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使我们的教学艺术锦上添花。

关键词:体态语言 无声语言 调动学生 数学教学 课堂效率 教学效果 反馈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经过多次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信息资料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人体动作。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互动性过程,教师的喜怒哀乐、举手投足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会在数学课上起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使用肢体语言完全符合听觉视觉教学原理的客观要求。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教师得体的体态语使用,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一.体态语言运用在课堂调控上

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精神抖擞带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走进教室的姿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精神饱满、举止大方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 这样良好情绪就能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更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试想想:一个满脸倦容、无精打采的教师走进课堂,教学的气氛必然死气沉沉,学生也必然会懒得动脑、动手学习。一位老爱打磕睡的学生说:每当我们的老师精神抖擞,昂首挺胸站在讲台上时,我的磕睡虫立刻被吓跑了。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首先教师要把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大胆的做。以高尚的情感去波及

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学习活动。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

3.维护课堂秩序,优化课堂教学

体态语有时甚至可以代替有声语言,在讲课过程中,如有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教师讲课的同时用目光注释一下那个学生,即可以保持正常的上课,又不会语惊四座,干扰教学。又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可以用鼓励的眼神帮助那些不自信和失去信心的学生,敢于回答,勇于回答。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老师不经意的小动作却被学生读懂、理解,它胜过尖刻的语言,能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应付教学中的局部变故。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翘起大拇指,并不断的点头称赞。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4.具有活泼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个体爱好力求认识某一对象的带有情感的倾向。数学学习兴趣则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带有情感的倾向。它是一种喜好的情绪,愉快的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直接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而枯燥的数字使数学教学显的有几分呆板,教师用一些生动、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将数字和符号表达出来,就加强了数学课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板书答数0时,先用设疑的方法问学生,再做手势: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弓成两个半圆形合在一起来表示,然后再写答案,比直接写出答案更能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中,更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教师创造出这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反映出教师良好的健康情绪,更展现了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和创新意思。

二.体态语言巧用在传授知识上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也很弱,只有充满激情,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激情,妙趣横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悟,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在教学中鲜明地、恰如其分地运用身体语言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得到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同时也把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用不着死记硬背就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低年级由于年龄的特点,直观的比较容易接受,教师把手势动作变成为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低年级学习求和问题。教师利用态势语言,用夸张的手势动作,两只手分别比划出两部分,再做合起来的动作,即把两只手从两端向上会拢,意为求和,并边比划边说:把这部分和这一部分合起来,就是它们的总数了。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求和问题用加法解答。学生从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求和用加法的含义。又例如求剩余问题,则教师用两只手比划出一个整体。再比划出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同时说:求剩下的部分。并比划出剩下的部分。强调去掉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是减去。同时也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用手比划出这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再例如:一位教师讲《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教师问天气预报中有负数吗?学生答后,教师接着问:零下5度与5度意思一样吗?接着出示一个大号温度计,挂在黑板一边,学生能够指出5度,而指出零下5度却有困难了。这时教师走过去,用手势从零刻度为起点,向下一比划,示意这些都是零下的度数,也就是负数。此时,老师恰当地运用手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零上和零下。而教师让学生比较零下5度与零下15度哪一个温度感觉更冷时,教师又一次运用手势,越往下温度越低。帮助学生理解零下15度更冷。因为这个知识只需要学生意会就可以了,教师运用手势语言巧妙地帮助了学生理解了这个知识。

2.协助学生分析有利于理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巧用体态语言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巧用体态语言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数学分析能力与数学基础知识而言,他们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数学分析能力是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分析能力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数学的学习和训练,数学分析能力就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又以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前提,数学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极大地影响数学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入。数学分析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远比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得要慢,要想使数学知识向数学能力转化,需要有一个强化的训练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用课堂教学语言把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合理的发挥身体语言的无声艺术作用,能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这两个概念抽象难理解,师生利用身体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就可以清晰形象地理解1厘米就是食指的宽,1米就是张开手臂时左右两个拳头之间的长度。掌握了比画长度的本领,学生在解答有关长度的习题时就较顺当。又例如学习直线和射线的时候,怎样让学生把两个概念之间定义的区别弄得一清二楚,并在自己遇到问题时不混淆,可以进行独立思考?我在备课时抓住端点、延伸、二个关键词,课堂上师生运用身体语言表达:可以用一只手臂平直伸开表示射线,指尖向前无限延伸,身体表示一端端点。同样用两只手臂平直伸开表示直线,指尖两边无限延伸。这样即形象又直观的表示,既使学生快速的理解了两个抽象的定义,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简单明了的体验中学习了直线和射。

3.敏捷迅速的信息反馈手势答案

手指动一动,答案全明了。在教学中,我们面向的师全体学生,单一问答、齐声回答中的从众心理有时根本不能让老师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让学生动动手指有时也是一种简洁快速的反馈。例如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样不仅省时,也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练习面广,避免了枯燥的一对一答回答。

4.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快乐学习并从中汲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共识。游戏无疑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有声语言无声体态语互相配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将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富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学了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教师运用态势语言设计用手指凑十的游戏。游戏是这样进行的:教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学生伸出九个手指头,凑成十。以此类推。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用这个充满趣味性的训练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而人的思维活动也正是在情感的积极状态下才能得以活跃,创造性的思维才得以产生。

三.体态语言在师生互动中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光靠教师的体态语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学会读懂学生的体态语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体态语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无声语言,多数是半无意识甚至无意识地显示出来的,具有语言不具备的真实性。学生体态语的本质是对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作出形象的反映。为教师教学提供信息资源。读懂学生的眉目语、表情语、手势语和坐姿语。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心理活动,探明学生真正心思的蛛丝马迹,获得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从而做出教学调整以提高课堂效率。

1.读懂学生的眉目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学生的目光语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目光直接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如果学生眼神专注,表里如一,表示正在思考问题。如果发现学生视线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就该高兴了。因为人们在看艺术品、动物或者自己的研究对象时会使用盯视。课堂上,学生盯着教师看表示教师的课上得非常成功。如果发现学生皱眉头或眯起眼睛,那暗示着学生对教师的话疑惑不解,或学生不相信、心存挑剔。此时,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或及时进行讲解,解除学生的疑虑。如果发现学生目光漂浮,神色不定,说明学生分心了,教师可以采取提高音量、叫学生回答问题等措施引起学生的注意。

2.读懂学生的表情语

表情,也就是感情或者情绪的外在的表面的表现形式。一般所说的表情,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能反映内自变化的动作、状态和生理变化,比如,挤眼、整眉、脸红、发指等。通过面部表情也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嘴巴张开,眉毛上扬,是惊愕的表情。眉毛微微上扬、双眼略张大,常伴口部微张、嘴角上翘呈微微笑意,这种面部表情表示关注、饶有兴趣。此时教师应设法保持学生兴趣的持续时间。询问的表情是眉毛上扬、眼睛略睁大,嘴微微张开,与表示关注的表情相似,但只是去掉了微笑而代之疑惑的嘴形。疑问的面部表情往往以眉头微皱,微带否定性的声调为特征。此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帮助学生解除疑惑。

3.读懂学生的手势语

手势语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称手势是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学生手势语是指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上肢动作传递信息的无声体态语。学生举手就是典型的手势语。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双手会有各种动作,呈现不同的信息,反映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教师提出了问题之后如果发现学生手撑着脸颊,身体向前倾靠,有时还稍稍眨眨眼睛,说明他正在沉思,注意力集中,对教师的话感兴趣。但是如果发现学生用手托住下颚,食指伸到面颊上,其他手指都放在嘴边,身体略向后移离对方远一点,说明他可能对你的说法持某种批判的评估态度,或者是有某种想法正与你相反。

4.读懂学生的坐姿语

不同的坐姿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如果人处于欢快的情绪之中,他就会采取较为平稳的坐姿,臀部坐在座位上的位置将会比较深,该部位也会显得安稳一点;相反,如果人处于局促不安的状态时,坐的位置就会比较浅,随着谈话或事态的进展,臀部将会在座位上左右不停地移动,身体也会随之移来晃去,显得局促不宁。学生坐姿改变、全身重心移向椅子前端,再加上充满希望的眼神,则无疑是一种热切愿意合作的信号。坐在椅子前端,身体向前靠倚,头微微倾斜,并用一只手撑着,表示学生很有兴趣听讲。如果学生坐在椅子上,身体后仰,甚至转来转去,则表示嫌弃与轻蔑;背朝教师,是不予理睬的表现。教师如果能够读懂学生体态语所表达的含义,及时调整教学,课堂效率才可能得以提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