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谈如何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谈如何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程改革从2001年实施至今,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新课程改革中任存在一些问题。我校是鄂西北一个小镇的完全小学,资源匮乏,班班都是超级大班(有的班级学生数高达100多人)。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任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也获得了一些让孩子愿意学并学好数学的教学经验,现总结以下两点:
一、走进生活,挖掘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而,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把握儿童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让数学知识蕴含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还能通过教学材料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和创造性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1、发挥教材优势
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自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这是课改过程中的新理念和新目标。而教材的主要特色之一便是: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构成情境串,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串,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以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1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了学生校园生活里的素材。通过可爱的校园情境图启发引导学生用数去进行计数,认识110;通过快乐的家园,理解数表示的含义和作用;通过玩具学习基数和序数,掌握数的收写格式;以小猫钓鱼的童话情境,理解0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这样的选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使用该教材时,我深刻感受到教材选取上的独具匠心。
2、捕捉生活素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就应具备生活意识,用一双慧眼发现数学信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教师可把商场里的商品做成课件,在新课开始播放课件,创设情境,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就能联系课前观察的情景很容易回答出:同一种商品摆放在一起,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基础。再如:《小明的一天》一课,课前一天先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起床、上学、放学、休息等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再汇报了解的情况。以此为基础,学习《认识钟表》知识已是水到渠成。如此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受到遵守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养成教育。
3、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小学生总是对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更感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较轻重》这一课时,我变教材中小熊与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我班同学间玩跷跷板的纪实录像,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兴奋。当看到瘦小的学生周文怎么也压不起高大的杨帆时,大家的兴趣更浓,甚至大笑起来。这时,我引出课题,大家兴趣盎然,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
实践证明,构建良好的生活课堂,以趣激思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方法。生活味和数学味互相融合,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还原知识的生活本原,使教学的内容不仅贴近而且融入学生的生活,使教学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能使书本上符号化的知识具有生命状态,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乃至发展数学。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谈如何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谈如何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二、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注重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
最初打开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光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教学是不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以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注重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9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人民币》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什么价钱把它记下来,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和顾客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买下来。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不进位)”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倍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用符号记录数据”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百以内数的顺序”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乘法口诀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图形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快乐的队日活动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2、3、4的乘法口诀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