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什么是教学本色,就是教学的本来面貌。目前,有的课为了求全、求美,求活,作秀成分较多。教师和学生欢欢喜喜度过一堂课,过后,学生连基本知识都没有彻底掌握住,三维目标的实现更无从谈起。正如以下所说:注入式,满堂灌;启发示,满堂问;探究式,满堂跑。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做呢?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本色教学与教学本色学术会议研讨会》,有的特级教师亲自授课,专家们对观摩课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互动。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三维目标。

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包括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方法、评价、管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目标。目前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放松双基,二是课程与课时目标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就落实好了三维目标。过程与结果是一对辩证关系。要把握好这个度,高了不行,低了不行,恰到好处正好。其实,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实际。

如《百分数的认识》(钱守旺):1、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2、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交流,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3、结合相关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再如《尝试的学问》1、通过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经历尝试、失败、分析、调整、发现等过程,对尝试这一方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借助尝试能解决一些新问题。2、了解一些数学史,受到古老数学文化的熏陶;培养不轻易放弃、善于从失败中学习等良好的品质。

每节课不提倡必须把三维目标当作帽子放在前面,如《确定位置》1、知识与技能: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用数对的形式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对产生的必要性和优越性。3、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它是这次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情境好比是楼房中的载重墙,不能因局部装饰而拆去;如身体中的盐,缺少了就会生病;似汤里的佐料,放入之后感觉味道很鲜美。数学课本身知识很是枯燥无味,对于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要注意的问题是:

1. 不要把它绝对化。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有的课不好创设,如《分解质因数》、《比例》等。

2. 不要把它复杂化。如讲9加几,播放课件:水里有9只鸭子,先是飞过几片云彩,再是几只小鸟,接下来是一些花草,最后游过来4只鸭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生:云、小鸟、花草最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9只鸭子加上游过来的4只,一共有多少只?

3. 不一定是生活内容。如《分解质因数》,师:(板书)4、5、6、8、12、36。师:请你用两个整数相乘形式表示一个数,但不能用1相乘。生:?师:(板书)如12=(2)(6)。生很快写出其它几个数。师:请用最多个整数相乘形式表示一个数,不能用1相乘。生:?师:(板书)如12=(2)(2) (3),生明白很快写出其余几个数。下课了,生问:这节课学得是什么内容?师:你们都会了,就是分解质因数呀!这就是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体现了真水无香,大教无痕的高尚境界。

情境创设要有互动性,使学生产生兴趣,要新颖,使学生感到高兴。数学知识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识几年不用就忘光了,即使是数学公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关注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过程,过程也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如《鸡兔同笼》(二年级)(片段)师:老师喜欢两种小动物,谁猜对了,就能和老师握握手。生:猜师:对了,鸡和兔。问:鸡有几脚?兔有几只脚?生:鸡2只,兔4只。师:鸡要变成兔子成4只脚,怎么办?生:翅膀向下,当脚。师:好想象力丰富,就这么办,你们模仿一下。生:两手朝下,弯着腰。师:兔子要学鸡变成2只脚,怎么办?生:把前两腿收起来,像袋鼠一样跳。师:好。你们模仿一下。生:把两手高高举起,跳两下。师:兔子变鸡。鸡变兔子。生:在座位上带动作做。(练习几遍熟悉后),师:现在都明白怎么变脚了,看题:课件共5头,脚16只,几只兔?几只鸡?师:怎么办?画图试一试,板书:鸡兔 生画:

解释:假设都是鸡,才有10 只脚,还剩下6 只,就接着往每只鸡上添2只,凑够16 只,所以 2只鸡,3只兔。有了成功的推导过程,公式的得出,自然是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即使是将来忘记了公式,也能很快回忆起来,比熟记求最大公约看边,求最大公倍拐弯这样的顺口溜,要高出一筹。

三、课堂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教师设计与安排体现教师引导性;生成是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学生是主体。现在我们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彩生成。如:《有余数除法》师:板书127( )﹦52 问:( )填几?生1:(127-2 )5. 生2: 1275. 生3:余数可以不用吗?师:自己编题试一试。生编:638=77, 198=23, 237=32, 249=26, 295=54, 809=88小结:余数﹤商,可以不用余数;余数=或﹥商时,要用余数。智慧教师抓住了精彩瞬间,形成了生命的课堂。在教学中应注意:有生成没变成教学资源,预设缺乏可变性;教师被学生牵着走,完全开放,片面理解主体性;怕学生认识超前。如《尝试的学问》是想通过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经历尝试失败、分析、调整、发现等过程。改变数据(12头30腿),让学生独立尝试。预设1:从1鸡11兔(或1兔11鸡)开始,地毯式搜索直至找到正确结果为止。2:跳跃的尝试:跳过几个尝试;或直接折半从6鸡6兔开始。也许学生素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质存在着差异性(四年级),题目一出来,好多同学就用鸡兔同笼的公式算出了结果。这堂课显然有预设,但没有生成,学生们的认识超前了。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能是为了教材而使用教材,教师要做到大气,有大的数学教育观。要以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源头,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体积的问题》这堂课,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课后题,在142 页第10题(人教版),执教老师没有把眼光仅仅放在这道题的结果上,而是根据结果积极的产生联想,不断的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

(教学片断)

课件:在一张18 厘米,13厘米的长方形纸的四角剪去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就能折成一个缺一面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有多大?(小组讨论)生:200立方厘米。师:你能不能试着大胆的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生:去掉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后,体积有多大?生:去掉1厘米的,体积有多大?师:最多去掉几厘米,最少去掉几厘米?为什么?。课件:依次播放小正方形由小到大(1厘米到6厘米)师:看到这六幅图,你能想到或者猜测到什么呢?可以用手式比划一下。生:手式由低-高-低。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对的呢?生:动手亲自验证,分组计算。课件:用图表形式呈现。问:你看出哪些信息?师:通过研究整厘米数得到两个并列第一,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和问题?生:分组计算边长2.1~2.9的长方体的体积。问:边长2.5、体积260最大,是不是这道题就完成了?让学生体验、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研究是无止境的。教材,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引用特级教师华应龙的点评:一句话,一辈子;一道题,一堂课。

总之,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有如放羊倌。学生需求你时,你上去帮;学生不需要你时,你就走,时隐时现,放而有度,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