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低年级几何概念教学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低年级几何概念教学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越是低段的学生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几何概念却是高度抽象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空间观念正在形成,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及掌握计算测量的方法等都感到抽象,根据小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即感知材料、建立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运用概念、加深理解。因此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几何概念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初步感知概念。
学生对几何形体和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而思维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把操作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表述出来,初步感知概念。例如: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教师可以以长方体纸盒、正方体魔方、书本为实物,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并且等到了学生动手体验环节,教师还可以借助长方体模型演示,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及面的特点;然后再由面引出棱,观察发现棱的特点后,又由棱引出顶点,学生跟着老师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看一看等活动,从中明确长方体面、棱、点的个数及其各自特征。这样能增强感知效果,便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又例如:在辨认《圆柱体和球体》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饮料瓶、地球仪等)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形成对有关几何体的直观感受,便于建立几何概念。
二、启发学生归纳概括。
适时形成概念在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材料以后,就要利用语言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把操作、观察基础上所积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适时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教学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学生提供红领巾、钟面图等日常生活实例后,要组织学生讲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得到一个角,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角的形状,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行讲解,概括出角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角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巩固深化概念。
学生对于形成的概念要充分加以运用,将一般属性用到个别的特殊场合,然后用概念的全部内涵加以判断,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概念教学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学生通过辨别,能进一步掌握形体的特征,使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总之,在低年级几何概念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年龄特点采取操作或探索的方法,并再利用周围环境提供直观图形、模型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出形体特征,并进行实际的巩固和应用。
北师大九年级上4.2太阳光与影子课件(精)
北师大九年级上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4.1视图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1.1你能证明它们吗(1)课件
北师大九上第一章证明(二)§1
北师大九上3.1平行四边形(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课件
北师大九上2.1.1花边有多宽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件
北师大版九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4.2太阳光与影子课件
北师大版九上5.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课件
北师大九上3.1平行四边形(4)三角形的中位线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太阳光与影子复习课件
北师大九上第四章视图与投影回顾与思考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5.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课件
北师大九上中考复习(尺规作图,视图与投影)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分解因式复习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4.3灯光与影子(1)中心投影课件
北师大九上1.1你能证明它们吗(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课件
北师大九上2.3公式法(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课件
北师大版九上§2.2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北师大九上3.1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件
北师大九上4.3灯光与影子课件
北师大九上2.5为什么是0.618(2)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北师大九年级上生日相同的概率课件
北师大九上第三章证明(三)回顾与思考(1)小结课件
北师大九上2.2配方法(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课件
北师大九上6.3池塘里有多少条鱼课件
北师大九年级上第五章反比例函数复习课课件
北师大九上2.2配方法(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