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
高中数学精选题:解高次不等式
高三数学不能忽略的三个方面
2016高考数学: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
2016高考书序:函数及其表示
2016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数学棱锥定义及公式
2016高考数学: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高中数学精选题:函数的位差和
2016高考数学: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2016年高考改革下数学目备考攻略
2016高考数学:二次函数与幂函数
2016高考数学:改善高中数学做题慢的N个技巧
2016高考数学复习知识点:数学函数公式总结
2016高考数学: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2016高考数学:函数的图象
高考数学没考好 90%是因为高一忽视了
2016高考数学备考知识点:三角函数
高中数学精选题:以点构图
2016高考数学备考知识点:数列的相关知识
2016高考数学圆的弦长公式总结
2016高考数学:指数函数
2016高考数学复习:棱锥定义与公式总结归纳
学霸解析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2016高考数学: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高三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高中数学精选题:解三角形
2016高考数学: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
2016高考数学: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 极值
2016年高考数学复习指导:立体几何
2016高考一轮复习数学七大主干知识盘点
对数函数不等式的化齐次方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