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12-13因数和倍数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热爱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特别想听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愿意唱给老师听吗?
生:(可以)生唱。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妈妈姓什么吗?
生:我妈妈姓马。
师:我们叫她马阿姨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能用马阿姨和陈果说一句话吗?
生:马阿姨是陈果的妈妈,陈果是马阿姨的儿子。
师:能不能单独的说马阿姨是妈妈,陈果是儿子?
生:不能。因为他们不能分开,必须说谁是谁的妈妈,谁是谁的儿子。
师: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两个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也是不能单独存在的,那就是《因数和倍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想知道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生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生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
师:这些问题是老师告诉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学习?
生:我们自己学习。
【评析:用学生最熟悉的歌创设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此从熟悉的母子或父子关系出发,让学生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体现了数学来源与生活。】
二、自学引导
1 、请同学们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先自学教材12-13,然后完成学案一
2 、检测自学情况
(一)、填空
(1) 34=12
3是12的( ) 4也是12的( )
12是3的( ) 12也是4的( )
26=12
2和6是12的( ) 12是2和6的( )
112=12
1和12是12的( ) 12是1和12的( )
12的因数有:( )
(2)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 b是c的( )
c是a的( ) c是b的( )
(二)、判断
(1)、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
(2)、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
(3)、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自学并完成学案一,师指导)
师:有谁愿意把你的学习作品展示大家。
生:展示学习作品。
师:看了张江楠的学习作品你想说点什么?(没有学生举手)你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有问题请教你们了。
师: 在 ab=c 中, 为什么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生: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只是整数(不包括零)
师:请同学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因为0.85=4 所以0.8是4的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0.8是小数不是整数。
师:因为36=18 ,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因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师:因为246=4所以24是6的倍数,4是24的因数。
生:对
师:请读 ab=c (a、b、c均为非零自然数)
a是c的( 因数 ) b是c的( 因数 )
c是a的(倍数 ) c是b的( 倍数 )
生:齐读。
师:通过你们的自学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你们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
生:会
师:我们试试行吗?
生:行
师:来个大的,还是小的。
生:来个大的。
师:30可以吗?
生:可以
师:学号是30的因数的请起立,(不完整)看来找一或几个不难,要找得既准确又完整,就需要方法了。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去探究。
生:有
师:那好,你们4人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并完成学案二。
【评析: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学案,体现了学在前,老师指导在后,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学----完成学案---适时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 、合作学习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 、小组合作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有乘法和除法两种,用你们最喜欢的方法)。再组内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 )( )=( )
( )( )=( )
( )( )=( )
( )( )=( )
........
30的因数有:( )
(1)你们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2)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怎样才能做到既准确,又完整的?
(3)你们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找到什么时候为止?
2、小组汇报
生1: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师: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生1:130=30找到1 30
215=30找到2 15
31030找到3 10
56=30找到5 6
生2::301=30找到1 30
302=15找到2 15
303=10找到3 10
305=6找到5 6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
生5:从1开始去乘一个数等于30的两个数就是30的因数。
生6:用30除以1到它本身能整除的就是30的因数。
生7:从1开始有序成对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3 、引导学生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从1开始用乘法或除法有序成对的找,找到重复或接近为止。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级发及发现归纳其特点,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四、目标检测
1、 找36、28的因数
(采用师生对口令方法,强调重复写一个)
2、先找出下列各数的因数,再观察这几组数据你有什发现写在括号里。
8的因数有:( )
11的因数有:( )
15的因数有:( )
24的因数有:( )
你的发现是( )
3你的学号是( )
你学号的因数有( )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习作品并汇报
生1: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
生2::我发现了每个数的因数都有他本身。
........
生6: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7: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因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生齐读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游戏:
师:学号是25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4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学号是18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1号你为什么不坐下
生:因为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坐下了还要起立。
师:同学们想挑战老师吗(想)比老师叫起立的人多。
生1:30的因数
生2:学号有两个因数的请起立。
生3:学号有三个因数的请起立。
........
生7:学号有因数1请起立。
生8:学号因数最大是自己学号的请起立。
【评析:找一个数的因数,归纳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并不是难事,而对一个数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让学生做练习的同时发现规律,同时通过游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实现了巧练、活练,真正把数学运用于生活。】
五、总结反思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还有不懂的小组内讨论。
【总评析:本节课总的可用六个字来概括,引拨补、疑思用师,即,教师:引拨补;学生:疑思用。学生通过自学,教师引导,产生疑问,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领悟,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让全体学生进行反思、掌握学法、建构数学模型,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拓展提高,经历了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体会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虽已毕,但趣犹在,留给我们回味的很多。】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30的因数有:1 2 3 5 6 10 15 30
有序 成对 准确 完整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教学设计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多策略复习 提效率-----五年级数学学情分析篇
小学数学老师教研活动心得 听课促成长,评课促发展
初中数学教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厚积薄发明方向,携手冲刺小升初——2020小升初数学复习计划
五(6)班 数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教学复习计划
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开展方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线上学习检测反思
四年级数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复学测试质量分析
2020初中数学总复习(实数)
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复习计划
直属小学2019级一(5)班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下高职数学教育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途径
《表内乘法复习》观课反思
中职数学教育学生质疑精神培养
2020年上半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计划
2020初中数学知识梳理及必考题型——实数
《中小学衔接中的小学数学知识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化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点点星光,汇聚星河——小学数学教师2019-2020学年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一年级数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计划
六年级数学2019-2020学年下学期复习计划及措施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十)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二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提高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生数学竞赛活动方案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