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9
收藏
一、整体结构稳定,注重基础和计算能力
从分值与题型上看,仍然沿用从2008年以来的模式:14道填空题,每题5分;6道解答题,前三题14分,后三题16分。
从难度上看,简单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依旧是4:4:2,与往年相比,简单题更加偏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中档题更加重视相关知识的运用,而难题则更多地涉及一些较为灵活的方法。
从知识上看,所考察的知识点较往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解答题部分,仍然考察的是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应用题(函数)、解析几何、函数求导、数列六个方向。其中,函数和数列往往是最难的考点。
今年的第15题,考察了正余弦定理和二倍角公式,思路很单纯,综合性不强,比往年难度偏低。第16题,和往年一样,平行和垂直的证明。第17题应用题难度并不高,但计算量非常大,容易出错。相继的第18题解析几何,计算量也非常大,有思路却不敢动手去算的同学肯定是要吃亏。
往年江苏高考数学也出现过中档题计算量大的情况,因此,今年第17题和18题计算量偏大也不算特别意外。
新浪高考志愿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二、知识与方法并重,兼顾过关与选拔
从知识的角度来说,2015年江苏高考的考察基础知识的问题在简单题及中档题中的比重变大,笔者统计了一下近5年填空题中,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所占的分值: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分值 | 35 | 30 | 35 | 30 | 35 |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第13题和第14题:
第13题绝对值比较多,需结合函数图象和单调性来判断实根个数,对学生图象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14题结合三角函数和数列,考察了分组求和,学生需发现其周期性规律方可破解。这一点预示着江苏在尝试努力让“教育回归本源”。更加重视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授学生以渔,锻炼学生学习及思考的能力。
从方法的角度来说,2013至2014再到2015,难题不再是单纯地利用繁琐的计算或复杂的推导过程来增加难度,而是逐渐变为对方法的思考,以今年的第20题为例:最后一问更接近竞赛中的数论问题,是利用类似不定方程组整数解的思想求解的。这题向学生们展示了什么叫“会者不难”,更希望学生对于方法有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通过分析而决定采用某种方法,并不是只会“依葫芦画瓢”。
综合看来,知识的考察可以有效地检验高中的学习效果,而方法的考察则能更好的找出思维能力优秀的学生,所以说今年的试卷是“过关与选拔”两种功能的试卷。这也符合教育部“拓宽并规范高校招生渠道”、弱化“只有高考一条路”的政策方针。
一元一次不等式奥数练习卷
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题
龙口中心学校七年级数学竞赛试卷(无答案)
七年级数学期末复习卷(下)
七年级复习(一元一次方程)
体验不确定现象复习试卷
2006大连市旅顺口区初一数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初一级数学试卷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相交线与平行线检测题
七年级第七章三角形测试
初一数学有理数测试
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测试卷
期末模拟试卷(无答案)[下学期]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数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七年级下期末复习
图形认识初步测试题上学期三单元
七年级六月月考数学试卷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如皋初中七下期末复习讲义不等式(组)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试卷
七年级数学下期末测试卷一
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检测
(下)第三次月考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综合测试题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宜兴市升溪中学初一数学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卷
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业检测(无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