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数学基础题和压轴题的应对方法_名师指点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中考数学基础题和压...
首页>学习园地>名师指点>浅谈中考数...

浅谈中考数学基础题和压轴题的应对方法

2015-05-08 收藏

中考数学题目可以分为“基础题”和“压轴题”。在数学总复习这两类题目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有效应对“基础题”和“压轴题”,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并且针对当前中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在此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供初三同学参考。

基础题要重理解

在数学考卷中,“基础题”占80%,一般分布在第一、二大题(除第18题)和第三大题第19~23题。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适当进行“基础题”的操练,对提高中考成绩是有益的。但绝不要陷入“多多益善,盲目傻练”的误区,而要精选一些针对自己薄弱环节的题目进行有目的地练习。

不少同学在复习中存在忽视过程的倾向,解客观题,即使解其中较难的题时也都只要求写出结果,不要求写出过程,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笔者认为,即使是解简单的填空题也应当注重理解,反思解题方法,掌握解题过程。解选择题也一样,不要只看选对还是选错,要反问自己选择的依据和理由是什么。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适当多做一些“基础题”,虽然花的时间不多,但能及时发现知识缺陷,有利于查漏补缺,亡羊补牢。如果你能真正把这些“基础题”做对、做好,使得分率达到0.9甚至达到0.95以上,那么在中考中取得高分并非难事。

压轴题要重分析

解压轴题,要注意分析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如果综合题(1)、(2)、(3)小题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同样(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如果是“递进”关系,(1)的结论又是解(2)所必要的条件之一,(3)与(2)也是同样的关系。在有些较难的综合题里,这两种关系经常是兼而有之。

课程标准规定,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它在中考中也只能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中有所渗透和体现。

不要花过多精力在压轴题上

在总复习最后阶段,不要花过多的精力做大量的压轴题,只要精选二十道左右(至多不超过三十道)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压轴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就足够了,如果没有思路,时间又不多,那么看一遍别人的解答过程也好。

不同的学生,不必强求一律。对有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做其中的第(1)题或第(2)题。盲目追“新”求“难”,忽视基础,用大量的复习时间去应付只占整卷10%的压轴题,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事实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压轴题失分,并不是没有解题思路,而是错在非常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上,或是败在“审题”上。应当把工夫花在夯实基础、总结归纳、打通思路、总结规律、提高分析能力上。

同学们可以试着把一些中考压轴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题”,进行剪裁和组合,或把一些较难的“填空题”,升格为“简答题”,把一些“熟题”变式为“陌生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做,花的时间不多,却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还能使学生的思路“活”起来,逐步达到遇到问题会分析,碰到沟坎会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它的较高水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