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30
收藏
一、概念步骤与方法:
1.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2.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1)从方程组中选取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把其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2)把(1)中所得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
(3)解所得到的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4)把所求得的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1)中求得的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确定方程组的解.
注意:⑴运用代入法时,将一个方程变形后,必须代入另一个方程,否则就会得出“0=0”的形式,求不出未知数的值.
⑵当方程组中有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1时,用代入法较简便.
3.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仍然是“消元”.
4.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在所解的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如果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可以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如果未知数的系数相等,可以直接把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
第二步:如果方程组中不存在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那么应选出一组系数(选最小公倍数较小的一组系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系数是另一个系数的整数倍,该系数即为最小公倍数),然后将原方程组变形,使新方程组的这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都等于原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再加减消元.
第三步:对于较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应先化简(去分母,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通常要把每个方程整理成含未知数的项在方程的左边,常数项在方程的右边的形式,再作如上加减消元的考虑.
注意:⑴当两个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或成整数倍时,用加减法较简便.
⑵如果所给(列)方程组较复杂,不易观察,就先变形(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等),再判断用哪种方法消元好.
5.列方程组解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意,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这里的相等关系应是两个或三个,正确的列出一个(或几个)方程,再组成方程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中考数学视频
更多
相关数学名师指点推荐
大家都在看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同步课件
6.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件200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同步课件1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同步课件1
6.1反比例函数课件200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
浙教版八年级下数学1.1《二次根式》参考课件(共10张PPT)
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同步课件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同步课件
5.2.1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课件200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
201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下1.1二次根式同步课件2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1)因式分解法同步课件
5.1矩形(1)同步课件
4.1多边形(1)同步课件
1.2二次根式的性质(1)同步课件2
第5章特殊平行四边形复习课件200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
5.3正方形课件200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
多边形(2)同步课件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同步课件1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同步课件1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同步课件2
多边形(1)同步课件
3.1平均数同步课件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同步课件
1.3二次根式的运算(3)同步课件1
2014年新浙教版八年级下1.1二次根式同步课件1
1.3二次根式的运算(1)同步课件1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同步课件
1.3二次根式的运算(2)同步课件
1.2二次根式的性质(2)同步课件
5.2.2菱形的判定课件2004年浙教版八年级下
| 小学 |
| 初中 |
| 高中 |
| 不限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 三年级 | 四年级 |
| 五年级 | 六年级 |
| 初一 | 初二 |
| 初三 | 高一 |
| 高二 | 高三 |
| 小考 | 中考 |
| 高考 |
| 不限 |
| 数学教案 |
| 数学课件 |
| 数学试题 |
| 不限 |
| 人教版 | 苏教版 |
| 北师版 | 冀教版 |
| 西师版 | 浙教版 |
| 青岛版 | 北京版 |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 鲁教版 | 苏科版 |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 部编版 |
| 不限 |
| 上册 |
| 下册 |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