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材...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

2015-03-06 收藏

一、教材分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例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口诀求商的起始课,例题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教材安排教学被除数小的除法计算,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乘法的知识基础和“平均分”物品的实践经验,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小猴分桃后的直观图,体现出除法与乘法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也为进一步学习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

具体分析

1.教材上方呈现了猴妈妈给小猴分桃子的情境,意在把除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生动的活动情境中。情境图下面通过文字呈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这个问题所列的除法算式,明确了探讨的任务—求商。

教学时,用课件动态呈现情境图,并给学生描述一个美丽的故事,把学生引入分桃情境中的同时,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会使学生以兴奋的心情投入学习。然后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12÷3=”,从而引出求商的问题。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列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得数,如果这样,建议教师板演出来,然后,让其他学生再算一算这个得数对不对(如:这个得数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如何得知结果的)这样导入求商的环节。

教材中间呈现了两个小学生交流算法的情景,提示让学生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中通过孩子的对话,给出了两个思路,它们都建立在平均分的操作的基础上。一种是用不断连减的方法找到商,这是最基础、也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并以对照排列的方式,逐一记录了分桃过程中逐次减3的过程。另一种是通过不断连加的方式去思考。这里没有给出思考的全过程,只是点明思路,为学生的思考留有空间。接着教材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展现出来,并承接连加的思路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小精灵的话给出提示——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并通过“想”的方式,呈现了想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同时,渗透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并获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借助教材提供的“脚手架”,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二、重难点突破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探索求商的方法。

突破建议

1.学生只有经历“从头到尾”的探究过程,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求商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首先通过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方案,接着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展现不同方法,最后教师适时引领,优化算法。然后回到除法算式中看一看每一部分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2.教师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要给与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探究“如果不动手操作,怎样计算出商呢?”。在学生探究交流汇报之后,教师将平均分的结果用直观图展现出来,这样,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在肯定用连加、连减可求出商的方法后,可对照直观图写出3×( )=12.引导学生讨论:算式中的3、12分别表示什么?由具体数所表示的意义(如3表示每只小猴分3个)和它们在除法算式中的位置,将乘除法算式联系起来,理解只要知道3和几相乘得12,12除以3的商就是几。要确定3和几相乘得12,就要依据3的乘法口诀去想。最终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初步形成算法。

4.顺应学生的思维,做好充分的预设。

现在信息量来源很广,加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因此,有些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已经掌握了运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理解并不透彻。针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当发现多数学生已经说出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师要有意识设计一定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过程和意义。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