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材...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表内除法...

《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2015-03-05 收藏

一、教材分析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教材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除法。

例5的编排层次与例4基本相同,可以分四个部分。首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示“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引导学生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活动;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头脑中的相应表象,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活动,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做一做”第2题“分一分,填一填”,通过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结果,同时为后面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方便。第2题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这两道题用于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知识,使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并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

二、重难点突破

1.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解除法的含义

突破建议:

出示小精灵的提示后,可让学生思考分法,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再进行平均分活动,在分的过程中要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重点说清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多少。学生边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头脑中的相应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以语言表述为基础,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突破建议:

如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学具后,让学生思考:“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结合情境和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最后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手势动作,完整的说出20÷4=5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3.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突破建议:

(1)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会出现20÷5=4,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说清各算式的含义,为后面分析数量关系做铺垫。

(2)练习巩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可结合做一做第1题中三种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除数表示的是什么?”“商表示的是什么?”以加深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的认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