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找规律》介绍_教材解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第七单元 找规律》介绍
首页>数学教研>教材解析>《第七单元 找规律》介绍

《第七单元 找规律》介绍

2015-02-12 收藏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作为“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正式教学内容和《课标》的新增内容,我们在编排教材时是非常重视的。与实验教材相比,对于“规律”的教学我们根据2011版的《课标》予以了充分的重视。

不仅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的教学中也多处进行了渗透),同时继续沿袭实验教材的做法,在本册还单设单元进行教学。但基于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验结果,我们较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只安排了5个例题,例题数量大大减少(实验教材7个例题),使得教学线索更为明晰,教学过程也更加顺畅,教学时能更好把握教学的“度”。

1.例1:有循环组

相当于实验教材的主题图和例1(P88)。仍然沿用了实验教材联欢会的情境,呈现了装饰的彩灯、彩旗、彩花以及跳舞的学生等规律排列的现象,说明“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明确什么是规律(即小精灵的话“黄旗红旗”重复排列);继而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说圈、涂)。

2.例2:有循环组

相当于实验教材的例5(P90),是一种间隔规律,有基本的循环组,数和图形结合呈现,老师们都很熟悉,不再详述。

3.例3:递增、递减

是实验教材例6、例7(P91)的合并。呈现的规律没有循环组了,是递增、递减等规律。第(1)题有图形辅助,同时为帮助学生从数量上寻找规律,还将相邻两个数的关系(加几或减几)标注出来了。第(2)题没有图形,只出数,通过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

4.例4:有关系的3-4个数之间的规律

这是较实验教材新增加的例题。关系涉及的对象变为了多个,因此更为抽象、更难一些。但这在前面渗透规律的教学中(如一图3式)已经有经验上的积累,因此是适合的。

5.例5:问题解决

这是扩种问题解决内容的例题,也是新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在继续上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是计算也不是数数,而是通过画图利用规律来解决。在过程上,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反思过程:摆出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在实际编排上,由于呈现的不方便,弱化了分析的过程,其实在确定规律后,还有一个怎样思考的呈现:如有的学生可能从右侧看,有的从左侧看等。

关于这一单元呢,由于是新增内容,是老师们在各种赛课、展示活动中都喜欢上的,老师么确实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对于教学建议我只简单提一点。

●这一单元的排列规律,仅限于简单的: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规律就可以了,重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的意识,而不是在于难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