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2
收藏
一、教学内容
分类与统计(整理、记录数据)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一单元,我们原来的标题是“统计”,后来根据审查的意见改为了“分类与整理”。
1.变化原因
为了使大家了解我们现在这样编排的原因,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在原来的义务教材中,分类的内容是安排在“准备课”中的,并且只是安排了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我查了一些资料,《大纲》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将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安排在了准备课中。
2011版的《课程标准》则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并以P81例17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
其实我觉得不管怎么说,都能体现分类的重要作用: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面的介绍,以及在实验中老师们对于教学“分类”的目的的困惑,我们在修订教材中对“分类”的教学做了如下变化。
2.变化:分类与统计紧密结合。
实验教材把“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修订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
(二)教材呈现(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计数)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
1.例1: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教材说明
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修订时遵循了这一原则,让学生体现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这一单元也是如此。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让学生根据小精灵的问题“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按给定标准对气球进行分类计数。
作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直接操作分类后点数出结果;边数边画出象形统计图;用图、数字结合按多少排序记录分类结果。
再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最后,通过“还可以怎样分”,让学生体会我们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计数:标准不同,分类计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教学建议:
(1)通过小男孩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
(2)由于学生在分类后要记录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例2: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
安排的思路也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避免了因为讲分类而单纯的分类。让学生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最后把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的不同。
最后再通过问题“还可以怎样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要注意在教学时体现准备性。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整理分类的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还不是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无表头)或统计量。因此要注意教学的度。
2011浙江金华中考数学试题
浙江省金华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
2011广东珠海中考数学试题答案
2011辽宁大连中考数学试题
2011福建龙岩中考数学试题
天津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
2011贵州铜仁中考数学试题
2011年湖南娄底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200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数学试卷
2011辽宁沈阳中考数学试题
2011广东湛江中考数学试题
武汉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
2011贵州遵义中考数学试题
2011四川达州中考数学试题
2011广西桂林中考数学试题
2008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
2011浙江绍兴中考数学试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
2011浙江义乌中考科学试题及答案
2011福建莆田中考数学试题
2011湖南岳阳中考数学试题
2006年临安市初中毕业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广东佛山中考数学试题
2011广西桂林中考数学试题答案
上海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数学
2011浙江义乌中考数学试题
乌鲁木齐市2008年高中招生统一考试数学
2006年大连市中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贵州铜仁中考数学试题答案
2011海南中考数学试题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