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收藏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完全平方公式的熟记及应用.难点是对公式特征的理解(如对公式中积的一次项系数的理解).完全平方公式是进行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这两个公式是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到的.
这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是:左边是两个相同的二项式相乘,右边是三项式,是左边二中两项的平方和,加上(这两项相加时)或减去(这两项相减时)这两项乘积的2倍;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或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2.只要符合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这一公式.
在运用公式时,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形,例如可先变形为
或
或者
,再进行计算.
在运用公式时,防止发生这样错误.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特点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公式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4.与
都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为了区别,我们把前者叫做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者叫做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三、教法建议
1.在公式的运用上,与平方差公式的运用一样,应着重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数的广泛意义,教科书把公式中的字母同具体题目中的数或式子,用“”连结起来,逐项比较、对照,步骤写得完整,便于学生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正确地使用公式的关键是确定是否符合使用公式的条件.重要的是确定两数,然后再看是否两数的和(或差),最后按照公式写出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的结果.
3.如何使学生记牢公式呢?我们注意了以下两点.
(1)既讲“法”,又讲“理”
在教学中要讲法则、公式的应用,也要讲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理解公式、法则道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们引导学生借助面积图形对完全平方公式做直观说明,也是对说理的重视.在“明白道理”这个前提下的记忆,即使学生将来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2)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对于类似的内容学生容易混淆,比如在本节出现的(a+b)2=a2+b2的错误,其原因是把完全平方公式和“旧”知识(ab)2=a2b2及分配律弄混,排除新旧知识间相互干扰的一种作法是向学生指明新知识的特点.所以讲“理”是要讲联系、讲对比、讲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意义,准确掌握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推导公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5.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讲练结合法.
2.学生学法:本节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一个是两数和的平方,另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两者仅一个“符号”不同.相乘的结果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两数的积的2倍,两者也仅差一个“符号”不同,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时,要注意:
(1)切勿把此公式与公式混淆,而随意写成
.
(2)切勿把“乘积项”2ab中的2丢掉.
(3)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是否符合公式的条件.若不符合,应先变形为符合公式的条件的形式,再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若不能变为符合条件的形式,则应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难点
综合运用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三)解决办法
加强对公式结构特征的深入理解,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公式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让学生自编几道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目的是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
2.引入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的内容,培养抽象的数字思维能力.
3.举例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师生共练完成本课时重点内容.
4.适时练习并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以指导今后的解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掌握好完全平方公式的关键在于能正确识别符合公式特征的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公式中2ab中2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揣摩规律.
(三)教学过程
1.计算导入;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103
(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公式”.
引例:计算,
学生活动:计算,
,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或合并为: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教法说明】
①复习平方差公式,主要是引起回忆,巩固公式;编题在于提高兴趣.
②有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基本建立起了一些特殊多项式乘法的认识方法,因此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由计算直接得出.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
(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
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Ⅲ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
Ⅰ、Ⅱ、Ⅳ的面积和为____________,
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引例:计算
教师讲解:在中,把x看成a,把2y看成b,在
中把2x看成a,把3y看成b,则
、
,就可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
即
【教法说明】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2)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3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呈中(3)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4.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一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
(3)
(4)(5)
(6)
(7)(8)
(9)
(l0)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教师抽看结果,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要集中解决.
5.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二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l)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解答.
练习三
(1)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
(2)想一想,与
相等吗?为什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练习二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练习三第(l)题实际是课本例4,此题是与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难度较大.通过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进行判断,使难度降低,学生易于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类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解题方法.通过完成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之间的相等关系,同时加深理解代数中“a”具有的广泛意义.
练习四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l)(2)
(3)(4)
学生活动:采取比赛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一组完成得快而且准确,每组各派一个学生板演本组题目.
【教法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P133 :1,2.(3)(4).
参考答案
略.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3.2.2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3.1.2 第2课时正方体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3.3.2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3第3单元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3.6第6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1.3第3课时解比例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9数学思考、综合与实践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2.1.1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1.1第1课时数的认识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2.5第5课时图形的位置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3.2.1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3.8第8课时第6、7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1观察物体(三)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1第1单元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3.2第2课时比例尺(二)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2第2单元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1.2第2课时数的运算(一)基本运算、四则运算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2.3第3课时第1、2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6数与代数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2.1第1课时正比例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1.4第4课时第1~3课时综合练习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5第5单元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2.2.1 第1课时 2、5的倍数特征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4第4单元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7.7图形与几何测试卷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5.1第1课时鸽巢问题(一)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2.3.1 第1课时质数和合数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6.2.1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一)平面图形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4.3.5第5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时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2.3.2 第2课时数的奇偶性及应用课时练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