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例题: 2000个学生排成一行,依次从左到右编上1~2000号,然后从左到右按一、二报数,报一的离开队伍,剩下的人继续按一、二报数,报一的离开队伍,…… 按这个规律如此下去,直至当队伍只剩下一人为止。问:这时一共报了多少次?最后留下的这个人原来的号码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难的不会想简单的,数大的不会想数小的。我们先从这2000名同学中选出20人代替2000人进行分析,试着找出规律,然后再用这个规律来解题。
这20人第一次报数后共留下10人,因为20÷2=10 ,这10人开始时的编号依次是:2、4、6、8、10、12、14、16、18、20,都是2的倍数。
第二次报数后共留下5人,因为10÷2=5 ,这5人开始时的编号依次是: 4、8、12、16、20,都是4的倍数,也就是2×2的倍数。
第三次报数后共留下2人,因为5÷2=2 ……1 ,这2人开始时的编号依次是: 8、16,都是8的倍数,也就是2×2×2的倍数。
第四次报数后共留下1人,因为2÷2=1 ,这1人开始时的编号是:16,都是8的倍数,也就是2×2×2×2的倍数。
由此可以发现,第n次报数后,留下的人的编号就是n个2的连乘积,这是一个规律。
2000名同学,报几次数后才能只留下一个同学呢?
第一次:2000÷2=1000 第二次:1000÷2=500
第三次:500÷2=250 第四次:250÷2=125
第五次:125÷2=62 ……1 第六次:62÷2=31
第七次:31÷2=15 ……1 第八次:15÷2=7 ……1
第九次:7÷2=3 ……1 第十次:3÷2=1 ……1
所以共需报10次数。
那么,最后留下的同学在一开始时的编号应是:
2×2×2×…×2=1024(号)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答案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教案
从哲学视域探讨高数中的概念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分析
北京版数学一上《数学就在我身边》教学设计
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作用分析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分析
青岛版数学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答案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就在我身边》教学设计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分析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案例模板式教学的探析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与合》同步练习
如何教好一年级数学
高考文科数学的提分捷径
北京版一上数学《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我国微积分理念应用问题及应用的领域
北京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教学设计
北京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教案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
高数课程改革的想法和做法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达标试题
怎样辅导孩子学好一年级数学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201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