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年级已经有所了解,我以三个计算题(1908= 3740= 2079=)在班中进行调查,部分中下生对位时是末尾对齐;部分优秀生已经能把8和9对位进行计算,但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对位,看来这些学生的数感很好;对于中间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练的掌握。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使学生体会到末尾有0简便对位的好处。
学生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及中间有0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4072= 60030= 5303=
1027= 6085= 4908=
竖式复习,并理解竖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写成72854的形式方便计算。
54728= 7086= 7908=
由此再引出例题学习例2(同时出示课题,继续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把例2中的题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么数学数学问题,然后口答算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各行了30小时, ?
在教学16030时,要求学生用你认为比较方便的竖式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前面准备题的竖式铺垫,在此部分优生可能会用这样的竖式形式进行计算 160
30
4800
简便计算。与其它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突出这种方法的方便。
在教学10630时,由于学生对刚才对位方法的了解,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会用简便的对位方法。与
106
30
3180
其它出现的方法进行对比,进一步体会这种对位方法的简便。
在此后,以书本做一做中已经对好数位形式的竖式让学生试一试,加深竖式的对位形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题有象征性的题(39013= 30550= 18050=),让学生自己摆竖式进行计算,巩固竖式的简便摆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尝试总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把因数末尾的0添在积的末尾。)
本节课还设计了2题生活中的例子(课本55页第3、4两题),不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数学用于数学。
最后加入一题拓展题,□□□□=2400,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作铺垫。
课堂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和习惯。
九年级数学圆的教学结构
九年级数学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九年级数学概率复习
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教案
九年级数学二次根式的除法3
九年级数学各种图形的性质和判定2
九年级数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九年级数学车轮为什么是圆形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九年级数学工程问题
九年级数学转化思想的重要性
图形的位似学案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九年级数学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1
九年级数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
九年级数学根的判别式
九年级数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
九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九年级数学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九年级数学车轮为什么是圆形1
成比例线段教案1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
九年级数学各种图形的性质和判定6
九年级数学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学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