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加法-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1.3.5 加法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1.3.5 加法

1.3.5 加法

2013-06-15

1.3.5 加法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老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闸,学生象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琅琅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下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两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两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XXX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表示。

 

板书: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十字架,等吃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法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汽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汽球,1只蓝汽球,合起来有4只汽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老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a.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b.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圆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c.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a.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

 

②2+1=□

 

b.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教学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汽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算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