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苏步青-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首页>数学杂谈>数学家故事>东方第一个...

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苏步青

2015-07-24

苏步青,数学家,1902年9月23日生于浙江平阳。1931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后任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学训导长。1941年后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院士兼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数学会学报》总主编,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1955年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论文150余篇,论著10多部,其中“K展空间微分几何学”方面的论著获新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船体放样中船舶曲线光顺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苏步青生长在浙江平阳一个偏僻的山村,父亲靠种地为生,童年时代放牛喂猪,干过割草等农活。1911年,父亲挑上一担米当学费,带苏步青到100多里外的平阳县第一小学当了插班生。1914年苏步青以优秀成绩,考进旧四年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19年7月,苏步青刚满17岁,就在中学校长洪先生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经过一个月的日语补习,苏步青于1920年2月参加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招考,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到该校电机系学习。”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大地震,苏步青从灾难中逃生,衣物、书籍、笔记尽付一炬、第二年3月苏步青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就去报考日本的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以两门课均满分的成绩,名列90名考生第一,被录取为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的中国留学生。

在该系三年就学期间,苏步青写出第一篇数学论文----《关于费开特的一个定理的注记》,发表在日本学士院纪要上。因为学生的论文一向没有发表在这种刊物上的,况且作者又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学生,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31年1月,根据日本国学术委员会的指示,苏步青把自己那几年获得的研究成果,写成200多页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2月底,苏步青的论文通过答辩,获得了日本理学博士学位,苏步青从1928年到1948年所撰写的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在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自成一家言”(参照《日本数学近百年史》第一卷,1983年),国际数学界称苏步青是“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

1931年初,因苏步青与陈建功先生有约在先:学成后一起到浙江大学去,花上20年时间,把浙江大学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水准,为国家培养人才。苏步青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怀念,终于回到阔别12年的故土,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当时,国内教学的条件很差,工资都发不出。苏步青在代理校长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苏步青和陈建功先生开创数学讨论班,用严格的要求,培养自己的学生,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西迁贵州,苏步青们被迫在山洞里还为学生举办讨论班。当年的学生,如今都已成了卓有成就的数学教授:张素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正国,杭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吴祖基,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熊全治,美国里海大学数学系教授。1942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参观了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

就在艰苦的岁月里,苏步青还是抓紧时间,写作、整理研究成果,在射影微分几何学方面,苏步青用富有几何意味的构图来建立一般射影曲线的基本理论。1945年版的《射影曲线槪论》一书,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综合报告。苏步青还研究了许多重要类型的曲面和共轭网,得出内容丰富的几何构图。特别在闭拉普拉斯序列和构图(T4)方面,苏步青研究了周期为4拉普拉斯序列。苏步青研究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情况,要求它们的对角线构成一个可分层偶。这种序列在国际上被称为“苏链”。1946年出版的专著《射影曲面概论》,是这方面的总结。1976年美国数学代表团访华团在总结中指出,在浙江大学曾建立了“以苏步青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

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数学大家布拉须盖是苏步青的导师洼田先生留学德国时的同学,早在1934年苏步青发表了创造性的“构造性微分几何”之后,就对在汉堡留学的中国学生曾炯说过:“苏步青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1952年,因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苏步青被调到复旦大学,1956年,苏步青获得新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嘉奖苏步青在“K展空间微分几何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奖励苏步青多年来在“一般量度空间几何学”和“射影空问曲线微分几何学”上的成果,“K展空间”是40年代新出现的一个研究方向,第一个研究它的是美国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道梧拉斯,抗战胜利前夕,苏步青从一卷显微镜胶片中了解到这一新成就,立即全力以赴投入广义空间的探索, 1945年苏步青发表第一篇这方面的论文,发展了“K展空间”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又连续完成了10篇论文,在德国、法国。日本、比利时都做过报告,在国际上获得相当影响。

50年代后期,苏步青应用外微分形式法于高维射影空间的共轭网理论,得出一系列新颖而深入的成果,已总结成专著《射影共轭网概论》。1978年以后,苏步青又把代数曲线论中的仿射不变量方法,首创性地引入计算几何学科,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应用,苏步青和刘鼎元教授合写的专著《计算几何》,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苏步青们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早年,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培养出106名毕业生,其中已有28人担任过高等院校数学系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有4人于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