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十二册教案-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十二册教案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十二册教案

小学数学十二册教案

2013-07-19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1.正、反比例的意义。

  (1)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积一定。

  (2)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3)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牛奶的袋数 1 2 3 4 5

  质量(g) 220 440 660 880 1100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②每袋面包个数与所装袋数。

  每袋面包个数 2 3 4 6

  所装袋数 24 16 12 8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4)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2.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学生回顾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②师生共同概括。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B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设未知数X;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E解比例;F检验。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七第3~5题。

  三、课堂小结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9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思考(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1.教学例5。

  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

  (1)学生根据题意,画图连线。

  问:这样连线方便吗?如果是8个点、10个点呢?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点的个数与连线条数的关系。

  ②小组交流。

  ③汇报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整理后板书。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④你有什么发现?

  ⑤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果: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8+9+10+1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19=190(条)

  2.教学例6。

  学校为艺术节选送节目,要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一共有多少种选送方案?

  (1)说一说你的思路。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看有几种选法。

  第三步: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共有几种选法。

  (2)小组合作,画示意图说明各种选法。

  (3)汇报,师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从3个合唱节目中选出2个。

  有3种选法。

  第二步:从2个舞蹈节目中选出1个,有2种选法。

  第三步:把第一步的3种选法和第二步的2种选法进行搭配。

  所以,选送的方案共有6种。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八第1~4题。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思考(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教学例6。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通过读题你能判断出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学生很难做出判断。

  2、可以用什么方法把题意给整理、表示出来?

  如: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

  A B C D E F

  第一次 / / / ○ ○ ○

  第二次 ○ / ○ / /

  第三次 / ○ ○ ○ / /

  3、引导提问。

  (1)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E或F同班。

  (2)从第二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或E同班。

  (3)从第三次到会的情况,你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A只可能和D同班。

  4、那么B和C分别与谁同班。

  从第一次到会的情况可以看出,B只可能和E或F同班。所以,C只可能与E同班。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八第5~7题。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线与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含义,能正确地画平行线和垂线。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并能正确利用直尺,量角器画出指定度 数的角。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1.线。

  (1)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①画一画。

  要求学生分别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

  ② 说一说,填一填。

  端点个数 是否可以延长 是否可以度量长度

  直线

  射线

  线段

  (2)复习垂线、平行线。

  ① 学生分别画一组垂线、平行线。

  完成后,请学生介绍画垂线、平行线的方法。

  ② 说一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③ 想一想。

  A.什么是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哪一条?

  画图配合说明:

  B.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征?(处处相等)

  画图配合说明:

  C.对垂线和平行线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角:

  (1)复习角的意义。

  ① 画任意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② 结合图形,说一说什么是角。

  (2)复习角的大小。

  ①延长角的两边,角的大小是否变化?

  画图配合说明:

  ②比较大小。

  图中∠1和∠2哪个角大,大多少?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角的分类。

  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并说出它的度数或范围。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

  周角:等于360度

  (4)画角。

  用合适的方法画出以下各角。

  90度 45度 38度 125度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练习画角。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A.利用三角尺画特殊角的方法。

  B.利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

  十九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1.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有哪几种角?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1.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活动过程要求:

  (1)引导学生分别从平面图形的边、角来描述它们的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特点。

  (3)与同学交流。

  (4)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帮助整理。如:

  边 角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5)结合表格中的特点,让学生说一说。

  ①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②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画图配合说明:

  (6)说一说圆有什么特点。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2.周长与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2)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3)分别说出已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简要描述有关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结合公式推导过程)

  画图配合说明:

  (4)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九第3~9题。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2.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1.立体图形的特点。

  请学生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

  过程要求:

  (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回顾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3)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图形的面、棱、顶点等方面来描述其特点(出示立体图形配合说明)。

  (4)与同学交流。

  (5)教师提供表格,帮助整理。

  长方体 正方体

  ① 几个面?

  ② 面与面的大小关系;

  ③ 面的形状

  圆柱 圆锥

  底面

  侧面

  高

  (6)结合表中内容,说一说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2.观察物体。

  (1)出示立体图形。

  问: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画图配合说明。

  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从上面看到的形状: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

  (2)出示立体图形。

  利用方格纸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过程要求:

  ①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独立画图。

  ② 与同学交流。

  ③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④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⑤ 针对存在问题,进行讨论。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九的第11、12题。

  三、小结:

  通过观察物体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和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1.表面积。

  (1)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

  S表=(ab+ah+bh)×2

  正方体表面积:

  S表=6a(平方)

  圆柱表面积:

  S表=S侧+S底×2=2πrh+2πr(平方)

  2.体积。

  (1)什么是体积?

  (2)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如: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3)说一说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

  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联系。

  ② 圆柱与圆锥的联系。

  a. 说一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b. 在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九中的第10,13~17题。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及联系。

  2.在计算物体体积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与变换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认识图形变换的原理,进一步掌握图形变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学生探究

  1.轴对称图形。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3)画对称轴。

  你能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吗?可以怎样画?

  (4)画对称图形。

  ① 出示图形。

  ② 学生画出左图的对称图。

  ③ 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2.平移与旋转。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画一画。

  ① 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A

  ② 把图形A向右平移5格。

  ③ 把图形A向下平移3格,再绕点O将图形顺对针旋转90度。

  过程要求:

  ① 学生利用方格纸进行操作。

  ②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③ 学生 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④ 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把图形按2:1放大。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2)师生共同完成。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二十。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6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与位置(106--108页内容)

  学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运用确定物体相对位置的两种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把教材第106页图制成CAI课件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流程调整

  5.创设情境

  教师:甲看乙在北偏东300C,那么乙看到甲在什么方向呢?

  七、探究新知

  1.方向和路线。

  (1)填写方向标。

  (2)说一说。

  ①以教室为观察点,说一说学校周围各建筑物所处在的方向。

  ②举例说明,从学校出发到某一建筑物的路线。

  ③结合课文提供的地图,说一说。

  A.从阳光小区到公园的路线。

  B.从学校到邮局的路线。

  ④看图说路线。

  教师出示相应的线路图,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A.从少年宫到车站的线路。

  B.从车站到少年宫的路线。

  2.确定位置。

  (1)怎样才能确定位置?

  ①明确位置。

  ②确定距离。

  (2)利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完成课文练习二十一第2题。

  过程要求:

  ①数对(5,6)中,5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

  ②找出各个馆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③互相交流。

  三、应用反馈。

  完成课文练习二十一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7课时)

  教学内容:3、统计与可能性P109----1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会分析和绘制统计图,并会判断用什么统计图最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哪些统计知识。你会做一项调查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吗?

  二、学生探究

  1.收集数据,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呢?

  学生可能回答:

  ① 姓名、性别。 ② 身高、体重。 ③ 兴趣爱好。

  (1) 调查表。

  为了清楚地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种个人情况调查表。

  姓名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最喜欢的学科 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最喜欢的图书 长大后最希望做的工作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特长

  ① 填一填.

  ② 用语言描述清楚还是表格记录清楚?

  (2) 统计表.

  为了帮助整理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① 根据上一张表中“最喜欢的学科”统计各学科人数.

  ② 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③ 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

  2.统计图。

  (1) 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做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① 条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出各科数量的多少。

  ② 折线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③ 扇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2) 教学例1。

  ① 认真观察例题中的图表。

  ② 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③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如: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看出,同学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

  ④ 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如:问卷调查;

  查阅资料;

  实验活动等。

  ⑤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P112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8课时)

  教学内容:3、统计与可能性 P111例2

  教学目标:

  1、 理解求平均数、中位数的方法,会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2、 体会这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适用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一组数据中的三个统计量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

  组织学生议一议: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它们有什么用处?

  二、学生探究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出示例题。

  P111例:

  ① 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a. 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 计算平均数。

  ② 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 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

  P112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3、统计与可能性 P11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可能性的认识,掌握可能性的基础知识,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经历预测等实验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会分析和绘制统计图,并会判断用什么统计图最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复习回顾

  一定、可以,不可能。

  下面哪些现象是一定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

  (1) 明天会下雨。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会创造110米栏纪录。

  (3) 王明身高会达到14.5米。

  (4) 人每天都需要喝水。

  (5) 明年手机会大幅降价。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可能的现象。

  二、学生探究

  课件出示例3

  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规则确定谁表权决定看什么节目?

  依据每个游戏规则做实验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吗?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三、巩固练习

  1、可能性的大小。

  (1) 出示转盘。

  提出问题。

  ① 指针所停的区域有几种可能?是什么情况?

  ② 指针停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③ 指针停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2) 你还能举出哪些实例,来说明可能性的大小?

  如:

  ① 摸球游戏。

  摸出黑球的可能性大,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小。

  ② 抛图钉。

  钉尖向上的可能性大,钉面向上的可能性小。

  2.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1) 摸球游戏。

  问题: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不难得出:摸到黑球的可能性是 ,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 。

  理由:盒子里共有4个小球,每个小球摸出的可能性为 。有3个黑球,那么摸到黑球的可能性为 ×3= 。白球只有1个,摸出的可能性为 。

  (2) 掷硬币。

  问题:投掷硬币后,硬币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哪个大?

  可以请学生上台进行实验,全班学生观察结果。

  正面向上的可能性为 ,反面向上的可能性为 。

  正、反两面向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114、115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 使学生发现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  简单杠杆,棋子,塑料袋等实验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流程调整

  一、创设情境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 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竹竿就能平衡。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平衡?

  ②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要想使竹竿平衡,必须使“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板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三、应用反馈。体会反比例关系

  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

  右边刻度: 1 2 3 4 6

  对应的棋子数:_ _ _ _ _

  2、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对应的棋子数:12、6、4、3、2

  3、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四、课外拓展

  如果左边刻度2上放6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的棋子数可以是几?那么对应的刻度数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做实验——有趣的平衡,了解了杠杆原理。今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21课时)

  教学内容: 设计运动场(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116、117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设计运动场,复习巩固比例、面积、体积、周长等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和快乐。

  重点、难点:学生通过合作,自己设计运动场,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白纸、直尺、圆规等。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流程调整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学校要新建一个小型运动场,正在征集设计方案,请同学们踊跃参加,设计出自己最满意的运动场(板书:设计运动场)。大家帮助设计一个小型运动场,运动场共设4条跑道,最内侧跑道的内沿长200米,每条跑道宽1米。

  二、探究新知

  确定跑道的有关数据,绘制平面图。

  (1)提出设计思路:

  这个运动场设计成什么形状?由哪些部分组成?让学生明确运动场的结构: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长方形的长是直线跑道的长,宽是两个半圆的直径。

  (2)确定有关数据。如果长方形的长即直线跑道的长定为50米,那么运动场最内侧跑道所在的圆的直径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

  (3)绘制跑道平面图。

  要求学生根据确定的数据,按一定的比例绘制平面图。让学生交流自己确定的比例尺,找出合适的比例尺。

  三、应用反馈。

  1、建造运动要考虑哪些问题?(如运动场要铺煤渣;跑道上如果铺塑胶,需要多少钱?)

  2、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四、课外拓展

  1、怎样确定100米和200米赛跑的起跑线?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2、要在这个运动场铺20厘米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呢?

  3、要在4条跑道上铺设塑胶,每平方米价格是17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五、课堂小结。

  通过设计运动场,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118页~1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寄信买邮票的过程。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寄信买邮票的过程。

  教学难点:不同邮件的资费的标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邮票图片以及实物(各种邮票)。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探究 自主备课

  一、创设情境

  1、观察邮票。

  实物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活动一:

  让学生观察邮票,实物观察普通邮票,多媒体展示一些特别的邮票。

  通过观察邮票活动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邮票的作用,导入新课。

  2.活动二: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

  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①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省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②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省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①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思考)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①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②只用时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或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1.2+0.8×2=2.8元

  ③你认为可以为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三、应用反馈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四、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邮票。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