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课题:平行线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 ∠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识记这两个性质,并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个性质: 三个判定:
3.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案
人教五年级数学下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
五年级数学下册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2
1 认识负数 教案2
3.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案2
3.4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案1
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
3.5 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统计 众数 2
2.3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
3.3 小数的性质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字与编码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综合练习
1.3 实践活动 面积是多少 教案
3.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案3
人教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3.3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教案2
2.1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案
1.2 认识负数的应用 教案
1.3 认识负数 整理与复习
3.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案1
人教五年级数学下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
人教五年级数学下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统计 众数 1
2.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教案1
人教五年级数学下 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八、总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七、数学广角 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