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初二下数据分析复习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初二数学下册10.5相似三角形性质课件(1)
八年级数学下课件-分式(第2课时)分式的基本性质
初二数学下册10.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课件(3)
初二数学下册10.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初二数学下勾股定理习题课课件
初二数学下册第10章图形的相似复习课件1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定义与命题(1)课件1
初二数学下册10.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件(2)
八年级数学下册12.1等可能性课件4
数学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二节《菱形》优秀教学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定义与命题(2)课件2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的性质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反比例函数课件
初二数学下册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件(4)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复习与思考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小结与复习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课件-分式(第1课时)从分数到分式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PPT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与不确定ppt课件
中考复习课件初二下册--二次根式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⑶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小结与思考复习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课件-分式方程(第2课时)分式方程的应用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课件1
初二数学下学期《梯形》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2课件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你的判断对吗?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和频率(一)课件1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