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6
收藏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下文是查字典数学网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教学计划,仅供大家参考。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
“轴对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轴对称》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轴对称的知识分为6个课时,本节属于第1课时,主要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通过实践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折叠、剪纸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彼此交流。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欣赏并体会对称美,感受轴对称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概念,识别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4.教学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区别。
5.教学准备:剪刀、已裁好的圆、矩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白纸,彩纸,多媒体课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一次晚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目:“如何把 变成一个真正的等式?”
你知道怎么做吗?
(以学生感兴趣的的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思维。)
生1:挪动第第一个数中的2根火柴,
师:这不是火柴搭的,所以没法挪动。学生茫然了。
师: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知导学
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片。
(以生活中尽可能多的丰富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图形,发展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观察特点、形成概念
[问题1]: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细心观察之后,你能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鼓励学生积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图形的共同特征。并课件演示以下两个轴对称图形的重合过程,让学生感受动态过程。)
[问题2]: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符合对称特征的物体,并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即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3.练习: (1)我们学过的图形中,你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回忆学过的几何图形,比如线段、角、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并让学生折一折,看看各有几条对称轴。并让学生明确对称轴是直线,而不是射线或线段,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亲自折一下,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并不是轴对称图形。)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指出它的对称轴吗?
(3)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4.作“印墨迹”实验。
(1)在纸上滴几滴墨水,把纸张对折,随后打开,看看形成的两块墨迹是不是关于折痕对称?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呢?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人人亲身经历与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
5.类比观察,发现区别
(1)再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扇门、两只小脚印等。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和刚才的轴对称图形是一回事吗?与大家交流。
(在学生的发现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现象的特点,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学生理解即可,暂不深究。)
板书: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全等与对称的关系
概念中的“重合”是什么意思?(全等),那么全等的两个图形一定关于某直线对称吗?
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吗?
(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体会能够重合的图形不一定对称,两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不仅是形状相同,还强调一种位置关系。)
(4)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讨了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特点,那么轴对称图形和两图形关于直线对称是不是一回事?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进一步体会和明确概念的本质。)
举例:我们一起来观察“囍”字,你觉得它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呢?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课件演示, 最后总结成下列表格。
(通过“囍”字的特征,让学生感受把他看成一个字,就是轴对称图形,而看成两个字就是两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并借助课件的演示,突破本节的难点。)
(三) 练习巩固
现在是不是感觉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的八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教学计划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沪科版数学八下18.2《二次根式运算》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6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4《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镶嵌》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2《平行四边形》(第1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2《平行四边形》ppt课件2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1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1《多边形内角和》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2《平行四边形》(第2课时)ppt课件
沪科版数学八下20.2《平行四边形》(第1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3《矩形菱形正方形》(第3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1《多边形内角和》ppt课件2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2课时)ppt课件
沪科版数学八下20.1《多边形的内角和》ppt课件
沪科版数学七下9.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ppt课件3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ppt课件1
2015春沪科版数学七下10.2《平行线的判定》(第2课时)ppt课件-中小学课件站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4《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镶嵌》ppt课件1
沪科版数学七下9.2《分式的运算》(第1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3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七下10.1《相交线》ppt课件2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3《矩形菱形正方形》(第2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20.1《数据的频数分布》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7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1《多边形内角和》ppt课件1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2《平行四边形》ppt课件1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第5课时)ppt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第16章《二次根式》ppt复习课件
2015春沪科版数学八下19.3《矩形菱形正方形》(第4课时)ppt课件
沪科版数学七下9.2《分式的运算》(第2课时)ppt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