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1
收藏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那么下面我来给大家推荐一篇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材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各单元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四、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措施
(一)共同措施
1.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各班措施
1.一(1)、一(2)班重视基本口算,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A.学会看图数数。
B.加强基本训练,抓好计算基础。
C.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一(3)、一(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A.会数1-20以内的数,并能够口、手同步。
B.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能够灵活运用组成和分解进行计算。
C.重视作业质量,抓好书写格式。
3.一(5)班
A.加强基础训练。
B.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多表扬、少批评。
C.设计多种形式的联系。
4.一(6)班
A.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说完整话。
B.要尊重学生、注意学生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C.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内柔的理解。
D.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周次 |
1 | 数一数 | 1 | 2 |
2 | 比一比 | 3 | 3 |
3 |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1 | 4-6 |
4 | 认识物体和图形 | 2 | 7 |
5 | 分类 | 2 | 8 |
6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20 | 9-12 |
7 | 11-20各数的认识 | 4 | 13-14 |
8 | 认识钟表 | 2 | 15 |
9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9 | 16-18 |
10 | 总复习 | 4 | 19-20 |
猜生日课件
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课件
解决问题2课件
生活中的推理课件
三年级数学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4课时)课件
小数的初步认识3课件
认识小数课件
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件
倍数关系应用题课件
测量复习课件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件年月日课件
2015新人教二下数学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课件
搭配问题课件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3课件
6的乘法口诀课件
小数的初步认识2课件
四边形复习课件
周长与面积课件
时间与数学课件
2015新苏教版二下认识东南西北课件
分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课件
年、月、日 歌诀记忆课件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简单的统计课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课件
位置与方向课件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课件
2015新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单元综合训练(1)课件
参观科技馆课件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件
重叠问题课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