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9
收藏
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是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这是文本安排的顺序。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首先,我们是建立在学生对循环小数原认知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其次,师生共同经历判别循环小数概念的过程,最后是学生感知与文本概念一致的的结果,因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接下来是学以致用,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我们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交流比较、自学,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教学难点:
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循环小数。
2、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写出自己认为是循环小数的小数。
3、在判别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引入到认识循环小数。
4、自学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二)应用
1、独立计算主题图中的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实际中的发现,感受循环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以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三)练习设计
拓展思维:交流思维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对本节课新知进行梳理总结。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开始,我以学生对循环小数的原始认识为导入点,在交流判别中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循环小数,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逐步的与文本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为后续的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架起桥梁。
2、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课中,引导学生自学循环节以及读写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内化。
教学完新知后,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精心改编了文本中的例题作为实际应用练习,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我们所学数学的价值。
08年华罗庚实验学校中考数学模拟试题答案
2009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08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一)
茂名市第十中学中考综合训练数学试卷(六)
2008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一)答案
安徽安庆2014届初三(九年级)21校正月联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4中考数学:基础题强化提高测试六含答案
2014中考数学:基础题强化提高测试三含答案
2008年华罗庚实验学校中考数学模拟试题
上海复旦附中自主招生数学试题
2014中考数学:基础题强化提高测试二含答案
茂名市第十中学中考综合训练数学试卷(二) 答案
茂名市第十中学中考综合训练数学试卷(二)
2008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茂名市第十中学中考综合训练数学试卷(三)
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数学二模试题
2014年四川省中江县初三(九年级)一诊数学试题及答案
2008年北京市中考数学复习模拟题答案
茂名市第十中学中考综合训练数学试卷(五)答案
2011年北京西城区初三一模数学试题
2008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二)答案
2008年安徽省中考模拟试题(三)
南京市江宁区2OO8年中考复习第一次质量检测
茂名市第十中学中考综合训练数学试卷(六) 答案
2014年温州市中考数学模拟试题(附答案)
【分级演练】2014年中考数学能力提高测试题含答案一
07年湖北省罗田一中自主招生考试试题
2008年北京市中考数学复习模拟题
茂名市第十中学中考综合训练数学试卷(一) 答案
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数学二模试题答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