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收藏
开学已经将近2个星期,转眼小数乘法已落实完毕。对于这个内容在往年的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五花八门的错误,如列竖式时由于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小数点,同时也就造成了积里的小数点位置的混乱。我们习惯把学生的错误归因于粗心,或者说学生没有理解按照整数的乘法进行计算,因此课后苦口婆心地解释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结果收效甚微。
有了前车之鉴,这学期的教学特别关注这一点,(但也没想出什么号招)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作业中几乎没有出现往年的各种错误现象。仔细想来主要在于:首先从开始教师就比较注重让学生说计算的过程,说出先把它看成积乘几得几,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要使积不变,小数点要回移几位,将整数乘得的积一并说出。其次在例题教学完整演示完毕,教师明确指出,右边板书的是计算的思考过程,如果每道题都这样写出来既费时又费纸,可以将思考过程融合在小数的乘法竖式中, 这时我们对待小数点是视而不见,同时及时板书,再次在学生练习、板演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细节的评价不仅让学生说出先看成几乘积得几-------,同时特意指出学生点小数点的时机。如积石23.4,有的学生是先写4再小数点,接着3和2,有的学生先写出整数的积234,然后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比较两者的不同,并讨论正确的书写顺序。最后,还有一点事教师不像往年急于归纳计算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达缩小了多少倍扩大多少倍逐步向小数点移动多少位过渡,开始大部分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小数点的移动确定积里的小数点位置,到练习一时教师才提出有没有更快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方法,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发现因数的小树位数与积得小数位数的关系。
看来有效和无效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大的教学环节,而源于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处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十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二十)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六)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图案欣赏》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十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奥运会》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十二)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文具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八)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案(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一)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0的运算》教案(三)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十六)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十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案(十八)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四)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