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收藏
总结起来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大致有两种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
1、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4、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
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7.6余角与补角课件
七年级上3复习课[课件]浙教版
浙江版七年级上7.6余角与补角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3.5实数的运算课件
浙教版七上7.1几何图形课件(5和6)
2.7准确数和近似数浙教版
浙教版七上数轴课件
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浙教版
4.5合并同类项(浙教版)
浙教版七上生活离不开数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3.1平方根.ppt
七年级上4.复习(1)[课件]
有理数的减法浙教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7.4角与角的度量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开方课件
4.6整式的加减(2)浙教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2.4有理数的除法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课件2个PPT
浙教版七上1.2有理数课件1
浙教版七上1.2有理数课件
浙教版七上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所有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2.7准确数与近似数说课
浙教版七年级上数轴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1.3数轴课件
代数式的值(浙教版)[原创]
浙教版七上1.1从自然数到分数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复习课件
4.3代数式的值(浙教版)
浙教版七上1.3数轴课件2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