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收藏
总结起来学生出现问题的情况大致有两种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
1、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4、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
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青岛版数学第六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实录
北师大版第三册《数松果》教学实录
《三角形面积》教学实录
《比例尺》教学实录
《认识路线》教学实录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
《折扣》教学实录
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教学实录
《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小数乘小数》教学实录
《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实录
《桌子有多长》教学实录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课例
黄爱华《比较数的大小》课堂实录
《生活中的正负数》教学实录
《牛奶盒的包装》教学实录
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课堂实录及评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分苹果》教学实录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教学实录
《6和7的认识》教学实录
山东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教学实录
四年级上册数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录
《小数点搬家》教学实录
《面积的认识》教学实录
《8和9的认识》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实录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实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