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7
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开学的第一节课,学生学习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这一节课。新课程的教学在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意义的同时,强化了算理的研究与算法的探索。在新课开始后,让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发现自己对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还不理解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都希望自己成为探索者,把做题的方法弄个明白,于是我让学生动脑想想怎样计算58.6 6,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就象种子一样,生长成新的知识。接下来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的,针对这一算法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方法太麻烦;还有学生把58.6 6看作586 6,然后再把所得的积缩小10倍。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方法大胆质疑,有学生问:为什么要把58.6看作586来乘、为什么要把积缩小10倍?
将这些问题直接抛给了学生,目的是引起学生的争论,在争辩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与学生直接对话,加深学生的印象,明确了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感受到了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另外还有学生想出了课本上没有给出的方法,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6=348、0.66=3.6、3.6+348=351.6。在这里,不但看到了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多的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理解。
俗话说两个人每个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好的解题方法,相互交换,那么每人就有两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目标所在,只有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互相交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经过日积月累也会有多题一解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认识立体图形 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关于需要几个轮子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16和7的认识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5以内的加法 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几和第几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2分类(二)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65以内的加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丰收的果园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5加法 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平均数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和圆锥的体积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教案
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29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笔算除法的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平均分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和‘=’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三章整理与复习(一)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除法的验算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趣的拼搭 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