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制)二上《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二上《...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青岛版(五...

青岛版(五年制)二上《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实录

2016-09-05 收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使学生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等形式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感受野营的气氛。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些秋天的图片,看完后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同学们,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这些景色太美了,我真喜欢。

秋天真是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水果真诱人。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秋季是个美丽的季节,非常适合郊游,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野营,愿意吗?

活动一:创设情景,寻找教学信息。

师:(屏幕出示情景图,边指边说)好,我们一起来看,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大家讲讲?

生:关于野营的事情。

有4个小朋友玩累了,要开始野餐了,他么带了很多的食品。

师:他们都带了什么食品?各有多少啊?

生:9个面包、13根黄瓜、14根香肠、17根香蕉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图中出现的食品和数量)。

活动二:动手操作,理解有余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

师:他们带来的食品可真丰富啊。你能选取其中的两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多少根?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你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提一个帮图中的4个小朋友平均分食品的问题吗?

生2:把13根黄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多少根?

生3:把12苹果平均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能提出这么多平均分的问题。其实,对于这些食品,我们都可以提出一个平均分的问题。

(2)解决问题。

师:那把9个面包平均分给这4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老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9个小方框当面包,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分一分,看能得到什么结果。注意:一定要平均分,也就是每人分得要一样多。

(学生自己操作在桌子上分一分。)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呢?

(指学生到讲台前实际分)

生1:我是这样分的:我先每人分1个,分掉了4个后还有5个,我再每人分1个。又分掉了4个,还剩下1个不能再分了。

生2:我是这样分的:我每人分两个,分给4个同学,分掉了8个,我也是还剩下1个不能再分了。

师:谢谢孩子们的精彩配合。刚才不管是1个1个地分,还是两个两个地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人分得2个,还剩1个。

那剩余的这一个为什么不能再分呢?

生:没法分了,不够一人一个了。剩下的这一个无论给谁都不是平均分了。

师:(强调):说得棒极了。最后剩余的这个就是不能再每人分一个了。所以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结果就是每人分得2个,还剩1个。

用算式怎样表示结果呢?剩余的1个你应该怎么表示呢?自己试试看,把它写在作业纸(一)上。

(学生尝试自己写算式,教师巡视。)

师:我这里拿到同学们的三种不同的写法,大家看。

(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出现的三种不同的算式:①94=2(个);②94=2(个)。1(个);③94=2(个)剩。1(个))

师:你同意哪种写法?为什么?

生1:我写的第一种,但我同意第三种。因为还剩下1个第一种没写明白。

生:第3种

生3:第二种也对吧?

师:哦,为什么?

生3:说不上来,反正他都记下来了。

生4:我在数学书上看到过这种写法。

师:对,数学书上确实用第二种方法来表示分完后还有剩余这种情况,你真是个好学的孩子。在刚才写算式的过程中,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都是善于动脑的孩子,掌声送给自己好吗?

在刚才的式子中,后一种表示得很明白。只是,我们为了表示起来方便,不写这个余字,而用6个点表示剩余,读作余,余下的这个不能继续再分的数就叫作------余数,再读------- (师边说边板书,生齐读:余数。)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产生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其中9叫什么?4呢?2呢?后面的1呢?

生(齐):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师:对,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齐读一遍。

(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活动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1)借助情境图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你能帮这些同学分开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并让组长把你的算式记录下来。不能直接写出分得的结果的可以用小棒帮助分分看。

每个小组选4种,在作业纸(二)上。

作业纸(二)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13根黄瓜

14根火腿肠

15瓶酸奶

16个柿子

17根香蕉

18片饼干

19个大枣

(集体交流,多媒体出示学生的作业。)

师:谁上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作业,先说问题再说怎样分的,算式是什么?

生交流作业并演示小棒的分法。

师:再次看课件食物的演示是不是这样?

师:你对这份作业有什么看法?

生:144=2(根)。6(根),不对。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余数是6,表示剩下了6个,而剩下的6个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还能再分1个,最后剩下2个就不能再分了。所以144=2(根)。6(根)是错误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说得太棒了,那应该怎么改呢?

(随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改正。)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能给他们分分类吗?一类是有余数的一类是没有余数的。

师:没有余数的以前学了,咱们就看有余数的这些算式和结果,

老师觉得除数和余数好像存在一种大小关系。同学们回过头来再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这些算式,他们的余数和除数分别是多少?猜想一下,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呢?

(多媒体展示所有算式,小组讨论)

生:这些算式有的有余数,有的没有余数。除数都是4,有余数的都不超过3,所以我们猜想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余数为什么不能超过3?比如余数为什么不能等于4?

生:因为余数等于4的话又可以再每人分一次。

师:余数大于4,比如说5行吗?

生:不行,因为余数是5的话,每人也能再分一遍,然后余下1。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也就是说大家的猜想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正确的,恭喜你们。

(多媒体出示结论并齐读)

师:如果把这些食物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那么余数可以是哪些数呢?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呢?

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余数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只要余数比除数大或者相等,这道题一定计算错了,这可以用来初步检查你的除法做得对不对。

活动四:巩固练习,深化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收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公园里的小动物也平均分了一些食物,你们能帮它们看一看分得对不对吗?

(1)出示练习一:判断题

103=24 144=34 215=41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帮小动物解决了问题,懒羊羊也来请你们帮忙了。

(2)出示练习二

懒羊羊采了17个野果,想要平均分给他的5个好朋友,他不知道怎么分了,你能帮帮他吗?(学生自己解决,集体订正)

(3)出示练习三

师:看到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也要奖励你们,老师带来一袋糖,要平均分给课堂上发言最积极的7个同学,你们说最后分得的余数可能是几呢?

活动五:回顾小结

师:这次的野营活动,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快把你们的

收获说一说,好吗?

生:我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有时有余数。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看到了

咱班同学特别具有数学的头脑,善于思考。老师带来一道挑战提

考考大家:19人租船到海上游玩,一条船可以坐3人,他们得租几条船?有余数的除法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看谁能利用好它!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