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2
收藏
在此次的教学模拟活动中,我讲的《认识周长》一课,主要是想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中去感受周长的概念,所以很多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自己动手或者合作探究展开的。
但是在此次的教学中,我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周长的概念,我是这样做的:将周和长分开来解释,分别去理解,老师给我提出建议。认为周长一个整体的概念,还是放在一起学习会比较好,听了老师的建议,我觉得我自己还是缺乏经验,没有考虑的那么的深入。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不够。我一共设计了两个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就往往是课堂中精彩生成的部分。
这节课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节课结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数学脑筋急转弯:最轻那筐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吃苹果
数学脑筋急转弯:排队列
数学脑筋急转弯:A、B两镇距离
数学脑筋急转弯:求出甲、乙速度
数学脑筋急转弯:中国象棋赛
数学脑筋急转弯:猫狗赛跑
数学脑筋急转弯:四项运动全能
数学脑筋急转弯:现在是几点
数学脑筋急转弯:卡片排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空啤酒瓶换啤酒
数学脑筋急转弯:喝牛奶
数学脑筋急转弯:10人排队
数学脑筋急转弯:这个数是几
数学脑筋急转弯:除以60的余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过河
数学脑筋急转弯:两个数的差
数学脑筋急转弯: 睁眼和闭眼
数学脑筋急转弯:两列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剪绳子
数学脑筋急转弯:切饼
数学脑筋急转弯:鬼谷子的题目
数学脑筋急转弯:卖火鸡
数学脑筋急转弯:睡莲
数学脑筋急转弯:参加野营活动的人数
数学脑筋急转弯:一批农药
数学脑筋急转弯: 红色的球
数学脑筋急转弯:小树苗
数学脑筋急转弯:他赚了多少钱
数学脑筋急转弯:满足需求的自然数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