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2
收藏
在此次的教学模拟活动中,我讲的《认识周长》一课,主要是想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中去感受周长的概念,所以很多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自己动手或者合作探究展开的。
但是在此次的教学中,我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周长的概念,我是这样做的:将周和长分开来解释,分别去理解,老师给我提出建议。认为周长一个整体的概念,还是放在一起学习会比较好,听了老师的建议,我觉得我自己还是缺乏经验,没有考虑的那么的深入。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不够。我一共设计了两个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另外,教学评价欠缺。当学生回答后不能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的引导学生,并进行评价,这是今后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就往往是课堂中精彩生成的部分。
这节课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这种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而恰恰这点就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通过这节课结让我真正明白,在数学课中一个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实它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数学方法的渗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参观博物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三)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谁打电话的时间长》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十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十八)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九)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谁爬得快》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一)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二十二)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点搬家》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七)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街心广场》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四)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民币兑换》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十八)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十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十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十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二)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十五)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二十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十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十六)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节日礼物》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案(十六)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